今天是清明节,长春今天也终于一扫昨日的“雪纷纷”,太阳暖融融出现了!小伙伴们还等什么,快趁这个好天气,陪家人祭祖,或约上小伙伴愉快的去玩耍呦。
提起清明的纪念活动呢,就在昨天,“还睡呀”绘制萌图导航,开展了组团纪念吉大先辈的活动。
4月3日,吉林大学“还睡呀”微信平台向吉大学子发出邀请,约定于4月4日早7:30延校内路线,向所有为吉林大学做出贡献的先贤雕塑鞠躬致敬。并配以设计精美的纪念活动路线图。
4月4日一早,春风冷冽、天气阴沉。来自行政学院、体育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文学院的同学们背着上课要用的书籍备品,准时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体育馆北门集合。他们沿着预先的计划,沿途经匡亚明楼、图书馆、第三教学楼、东荣大厦、超分子实验室、唐敖庆楼、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李四光楼,绕学校一周,静静地向伫立在学校每一处的所有老一辈名家大师的雕像致敬。他们原本互不相识,却因为这样一场神圣的旅程而彼此相知。
“学校里有很多铜像雕刻,他们都是为吉林大学的发展奉献心血的大师。清明节到了,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们,更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宝贵的精神。”来自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泽群同学告诉记者。
“这个小活动是‘还睡呀’团队集体智慧的产物。我们在为自己学校、学科自豪的同时,更想借助清明节表达对老一辈吉大人的缅怀。他们有的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奉献一生,有的为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耕耘不辍,他们身上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伟大操守。值得我们每一个学子纪念。微信里的每一句话,纪念地图的每一个元素,都融入了我们这个团队的心意。”活动组织者李阔同学说。
在这个清明,小编就为大家送来这篇美文欣赏~
清明
《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而今又值清明,人间四月,不免感时而思人。
小时候,对清明节总是充满敬畏之心,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清明节是和去世的人相关联的,提起清明节,马上就会想到纸钱、香火甚至是坟包。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做纸折衣服的情景。母亲总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把提前准备好的彩纸,浆糊拿出来,在灯光下,用剪刀把印着“寿”字的彩纸剪成衣服的形状,然后再用浆糊细致地粘起来,有时,还要用纸做一个小篮子,把“衣服”装进去,等着第二天上坟的时候烧给那头的人。我记得母亲做这些东西的时候特别认真,有时还会停下来沉默一会儿,估计是想到了一些陈年旧事。那时候总听她说,姥姥、姥爷、爷爷三位老人去世早,苦了一辈子,却没过上几天享福的日子。而母亲是个裁缝,在老人们活着的时候没能为他们做几件好衣服,这成了她心中长久的遗憾,现在只好用这些来弥补了。现在看来,那小篮子里的一件件衣服,也许不会给死去的人带去什么,却带走了活着的人的遗憾和思念。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会带上一些水果、馒头、纸钱、纸衣服,还有母亲一早起来炒好的几样小菜,骑着自行车去上坟。我还记得,那时候在村里,纸钱也是用模板涂上墨汁在黄纸上印出来的。往往是清明前夕,几户人家聚在一起合伙来印,因为每家清明节都要上坟,所以纸钱的需求量很大。我也参与过,当时年纪小,大人们就让我负责往模板上涂墨汁。
在我六岁之前,父亲总是一个人去坟上,后来,就带着我一起去,说是去见见姥爷姥姥和爷爷。他把我放在自行车的横梁上,我的双手紧紧抓住车把,他的双臂环抱着我,怕我掉下去。上坟需要去两个地方,来回有二十多里路,我记得每次清明节,天气总是不好,要么阴天要么下雨,所以这段路程就显得很长很长。
父亲常说爷爷活着的时候爱喝酒,于是他每次都带一瓶酒到坟头。只见他双膝跪在坟前,把祭品端端正正地摆好,再把酒倒在杯子里,然后慢慢地洒在地上。之后他会恭恭敬敬地磕上三个头,然后就看着点燃的纸钱和烧过的灰烬被风吹得漫天飞舞,一言不发。等东西都烧完了,我们再把坟上的荒草除一除,就回家。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每到清明,全家都会重复同样的事情,像是一种仪式,更像是一种习惯。后来,家搬到了城里,多年来,又辗转了好几个地方,但每年清明,无论时间有多紧迫,路途有多艰难,回老家上坟已经成了保留节目。而如今那个孤独破败的小村庄,每到清明,就会稍稍热闹起来,从村子里出去的人们,不管在哪儿,不管贫富,都会抽点时间回来,到父母坟前,跪在地上,拔掉那稀稀落落的荒草;也都要到村子里转转,去找找那过去的日子。
所以,直到现在,我依然对清明节充满敬畏,我9知道,这是中国人的根,中国人的精神就是这样一辈一辈地传承下来。万物生长,落叶归根,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儿,只要你的根还在,就趁着这个气清景明的时节,回到那阔别的故乡,9去回忆离开的人,去祭奠那逝去的时光。
(吉林大学新闻网记者团南岭站孙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