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耕野:为国捐躯的优秀党员

北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张耕野:为国捐躯的优秀党员

张耕野(1901—1938),吉林双城人(现属黑龙江)。先后在双城县高级小学、县立中学、吉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就读,1924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初中教员理科班,毕业后到佳木斯从事革命工作,历任中学教师、中学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1938年10月,在为抗联部队筹集给养途中遭日军袭击,光荣牺牲。

张耕野是佳木斯第一名共产党员,对佳木斯早期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畏黑暗、追求光明,发动和领导群众坚持抗日斗争,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尤其是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斗争中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为祖国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将永载史册。

张耕野原名张宗儒,曾用名张廷贵,出生于吉林省双城县(现属黑龙江)一个贫苦家庭,全家十几口人仅靠父亲给商店做账房先生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张耕野自幼天资聪颖,渴望上学读书,先后在双城县高级小学、县立中学、吉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就读。学习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曾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1924年,他考入了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初中教员理科班。

1927年,从吉林一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张耕野回到家乡,投身于教育事业,到双城县中学任教,1929年到佳木斯桦川中学任教。当时中共党员唐瑶圃(后化名姚新一)也在桦川中学任教。张耕野到校后,很快就和唐瑶圃接近起来。他们团结进步学生,开展革命活动。张耕野担任学校校友会宣传部长,可以利用工作之便办板报、出校刊,传播进步思想。由于他们二人的积极工作,桦川中学很快就成为我党在佳木斯市的一个主要活动据点,一大批青年在这里受到党的教育,走上革命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张耕野和唐瑶圃迅速把全校300多名学生组织起来,走出校门,群情激愤地举行反日爱国示威游行。他把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深入到街头巷尾讲演、宣传,向群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以唤起民众,积极支援抗日斗争。他还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亲自编写剧本,上街演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1932年4月,日军侵占了佳木斯市,桦川中学被迫关闭。张耕野带着几个勇敢的青年学生,离开佳木斯,到桦川县湖南营去投奔李杜的义勇军。由于他所在的李杜属下的一个营发生叛乱,只得返回佳木斯,另寻抗日途径。这一年,经唐瑶圃介绍,张耕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吸收的第一名党员。

桦川中学在关闭一年后,于1933年重新开学。张耕野又回到学校,以教学为掩护,在学生中秘密开展抗日活动。第二年,桦川中学建立了党支部,他成为支部负责人,1936年提任区委书记,先后介绍发展20余名进步学生入党,使桦川中学成为佳木斯地下党组织的重要基地和培养革命人才的场所。1937年1月,佳木斯特别党支部和桦川中学党支部合并后,成立中共佳木斯市委员会,张耕野担任市委组织部长。他遵照市委决定,派共产党员马克正、陈芳钧从事兵运工作,打入梧桐河金矿,组织发动矿警武装起义。1937年旧历正月,在抗联六军的配合下,70余名矿警起义成功,收获大量枪支弹药、粮食及黄金等军需物资。马克正、陈芳钧及70名起义矿警编入抗联六军4师29团,壮大了抗日力量。

日军为了消灭抗日武装,在疯狂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加紧实施经济封锁,切断抗联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张耕野千方百计地为抗联筹集粮食、衣物等物资,使抗日队伍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

张耕野一家堪称革命家庭。在他的影响下,爱人金淑英和妹妹张宗兰都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家,也是地下党组织活动的秘密据点,党的许多秘密文件都存放在他家,或者通过他家传递。上级组织派人来佳木斯接头、布置工作,也经常住在他家,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下江特委书记高禹民到佳木斯开展工作期间,都曾在他家住过。

佳木斯地处三江平原,是战略要地。“七七”事变后,日军在这里派驻重兵,妄图把这里变成一个“围剿”抗日联军的基地,地下党组织的活动非常困难。针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市委决定派张耕野去和抗日联军联系,以便在形势危急时把党员转入部队。1938年3月,他在集贤县夹信子找到了抗联三军。不久,他得知佳木斯市委遭到严重破坏,爱人金淑英和妹妹张宗兰同时牺牲,但自己已不能回去,就忍着巨大悲痛暂时留在抗联三军四师政治部工作,随同部队转战在勃利、宝清、依兰一带。

1938年10月,张耕野所在部队到依兰县黑背子附近为抗联部队筹集给养,途中突然遭日军的袭击。激战中,张耕野光荣牺牲,时年37岁。

北华大学

编 辑:秦志聪

责任编辑:杨海特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北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华大学-张耕野:为国捐躯的优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