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丨师说—如何上好线上大班型课程?

辽宁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开讲啦丨师说—如何上好线上大班型课程?

辽宁大学

线上教学开展两周以来,师生在逐渐适应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现、梳理各方面问题,并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寻找更好的授课方式,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大班教学因为人数多,在确保课堂纪律、学习效果、师生互动方面难度更高,对教师的考验也更大。今天,我们就针对大班型授课的问题采访了几位一线授课教师,一起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

辽宁大学

增强趣味性和现场感是关键

辽宁大学

任艳(广播影视学院教师,主讲本科生课程《文学作品选讲(下)》):《文学作品选讲(下)》是一门170多人的学科基础课,很担心学生不能及时就位,也很怕这种“双盲”的情况之下,学生是否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还好,一切顺利,甚至超出预期。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文学作品选讲(下)》采用的是“SPOC+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担心有意外情况,所以开学前一天(3月1日)便发布了SPOC第一周的学习内容。当天便有很多同学进行了学习,线上授课之前完成率达到了97%。这为线上课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先与学生建立了共同的话题基础,使线上课堂的教学设计更灵活。

线上授课的部分,我也作了一些精心的设计:

第一,从SPOC的学习内容引入,根据SPOC的学习内容设置随堂小问题,从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进入授课内容,避免“陌生感”,而且对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获得参与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教学内容进行了趣味化的调整。《文学作品选讲(下)》的主要内容是西方文学作品的解读,本身是包含很多故事的,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理论性的讲授调整为故事讲述,以故事来串联知识点,突出趣味性。

第三,在PPT的制作上注重视觉化的设计。比如结合不同的神话故事,使用了大量的油画作品的图片,且多为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观赏性很高,非常具有视觉吸引力,可以激发沉浸感。

第四,充分利用了线上教学工具的优势。第一次上课采用了雨课堂视频直播的方式,虽然不能语音交流,但是弹幕非常活跃。弹幕创造了一个很奇妙的课堂气氛:学生反馈与教师的讲授同步。在讲课的时候会随时把学生在弹幕里的问题融入进来,对教学是个很好的促进,也能拓展其他同学的思路。当然,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前提一定是保证总体教学环节的顺畅和完整,这就需要迅速做出判断,找到最合适的时机引入弹幕内容,然后还要尽量自然地切换回正常的授课内容。整个过程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大脑需要高速运转,确实是对身心的极大考验。

在同学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线上授课的气氛出乎意料的好。本来的计划是有了SPOC学习,线上授课的时间可以短一点,但是线上课堂的学习气氛很好,最后还是上满了90分钟才下课,很有依依不舍之感。虽然一堂课下来,感觉非常疲劳,但是能够感受到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热烈的课堂气氛,还是深感欣慰,一切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还有一点体验,视频直播很重要,可以形成在场感。学生反映,能看到老师会觉得更真实,心里更踏实。虽然不能面对面,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视频、通过声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的联系,大概心与心沟通才是最有力量的吧。

辽宁大学

灵活运用课程要素师生共建课程共同体

辽宁大学

王晓静(创新创业学院教师,主讲本科生课程《Python语言程序设计》):面对突出其来的疫情,面对实践性要求极高的全新《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如何以课程为纽带,打造师生共建的“课程共同体”,既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的答案是: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课程要素。

第一,充分利用雨课堂、腾讯会议等直播平台功能优势,通过随机点名、课堂小测、弹幕投稿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紧张起来,让知识点灵动起来。

第二,从细节入手,精心打造“课程剧本”——章节PPT。主讲教师作为课程总导演和编剧,不仅要有娓娓道来的叙事能力,更要通过精心打磨和设计的剧本,即通过动画设置、切换效果转换、字体颜色、大小的变化,起到推动剧情起承转合作用。讲好章节故事,吃透剧本深意,开展良好互动是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三,程序设计离不开大量的上机操作,为了提升学习效果,采取多头并进方式

1.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微信群开展作业上传打卡、研讨交流等活动,从而减少教师管理层级,实现互帮共学良性循环。

2.借助Python123平台客观公正记载学生上机练习详细数据,为期末考核提供真实、翔实后台“大数据”。

3.通过自制微视频,还原课程核心算法、关键操作步骤,使其成为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力帮手。

第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课后作业布置秉承分层次、差异化设计理念,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特点自主选择作业类型。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让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生根发芽。

2.通过课程公众号平台,为优秀学生创新作业提供展示平台,让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把兴趣转化成能力,让微不足道的课后作业有承载满满的成就感。

3.通过撰写原创文章、推荐或自创考核题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程建设中,深度发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在倒逼教师从学生角度思考解决问题方式,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第五,于无声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1.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优点,及时、公开、经常性地表扬学生正确行为、创新思想,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

2.结合课程知识点,通过精心设计变量名、小程序功能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课件中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喜好的表情包、插图文字,让每一个中国风、青春奋斗、敏思向学、春暖花开等元素变成育人的有效载体。

4.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以小程序、小视频为载体,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回归理性思考,安抚学生疫情期间容易出现的波动、焦燥不安的情绪,让学生安心在家上网课,维护社会安定局面。

开学半个月,我的心态也经历了从万分焦虑到逐渐适应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虽然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但累并快乐着。尤其是每次布置作业后,学生们都能快速响应、及时反馈,用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作品回馈给我无限惊喜。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学生们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进取人生、奋斗有我的人生态度。这也令我不断深思,如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才能托起学生们的梦想?或许师生互帮共学是有效的答案。

辽宁大学

以创新拉近师生距离

辽宁大学

卢冶(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主讲研究生课程《经典文献导读》):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场景、状态和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接受了信息化技术的赋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创新与应激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研究生大班型的课堂,教学效果何以保证?

始终把课程和学院整体的教学工作相结合,既照顾全局,又各显特色,既符合线上教学规律,又把握各专业学科特点和各年级学生特点,通过展开多姿多彩的线上教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第一,借助大数据修正原有的线下授课习惯,采用各种适应线上教学节奏的视听方案。比如,一是可适当提前录制部分音频。我的方式是录制一到两段,一段20分钟以内,和语音直播相结合。为减轻学生压力,提高课堂集中度和兴趣,音频并不以预习的方式发给学生,而是在上课时间播放,如平台临时出现状况导致授课中断,再发给学生。在课堂上发布提前录好的音频,一大好处是减轻当堂授课的压力,学生听起来更连贯,同时可腾挪出时间精力照顾授课现场,随时暂停、回放音频,进行直播讲解或与学生互动,同时保证了课堂的连贯性与互动性。二是掌握声音传播的规律,录播音频要保证语调语气的对话感,尽量采用口语,减少陌生的术语使用。根据在豆瓣等平台录播科普音频课程的经验,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众能听懂的口语,对于吸引听众注意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能保证听众会观看文字讲义)。特别是在讲义的第一段,课程的前三分钟,不能有术语堆积堵车、诵读定义、讲稿的情况。三是适当播放视频片段,短于6分钟的视频播放最吸引人,在播放视频的前、中、后设置问答环节,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观看视频。四是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利用慕课,建立我是主,慕课是宾的课堂思维,避免机械地让学生大段观看慕课视频,灵活处理,采用裁切、设置问题、提取案例等方法,把慕课内容嵌入课堂当中。五是由于本学期个人负责的是导读课和写作课,大量时间需要学生自觉学习,课堂的重点,即在于尽量抛出更多的方法论“线团”,来引导学生找到切入经典著作的视角和方法,全学期的平台使用方法,也依循这一课程特征:前期教师主导,后期学生互动主导。

第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环境气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力。每堂课的互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方式可多种多样,如课前微信群的聊天,课中腾讯会议室里的举手发言,聊天区的评论和弹幕等。老师和同学互动暖场,必要时也可使用大家熟悉的网络语言和表情来活跃气氛,课间休息时师生也可分享轻松的音乐或视频,也可号召起身活动,做眼保健操,但一切都要建立在老师和学生自然流露、学生自愿自觉的基础上,不能为活跃而活跃,陷入“尬聊”。

第三,课堂学习中,特别是百人以上的“大课”,可根据专业特点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讨论,课后复习总结。对于学习目标达成都是极大助力。

辽宁大学

因材施教 增强课堂吸引力

辽宁大学

苏春艳(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主讲研究生课程《社会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MPA有109名学生,他们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部门。本学期我承担的是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如何将这种大班型的课程上好,体现MPA教学的特点,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精心的设计。

第一,线下精心设计,线上权变灵活。MPA学生的授课时间全部安排在周末进行,每次课程是半天的时间,精心设计课程的时段和内容才能更好地保证授课的效果。教学第一周我主讲社会研究方法第一章的导论部分,重点介绍社会研究的特点、过程及社会研究中的困难。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分时段、多样化,包括基础知识点的讲解,案例分析与讨论、清华大学慕课课程内容讨论,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的讨论、疫情当前关于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的讨论。分时段、多样化设计内容,紧紧以问题为导向,以网络课堂为情境,依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对社会研究中的困难和政府信息公开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互动教学,教学相长。课程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方式的运用。案例教学一直是MPA教学的特点,案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开放性。依据MPA学生的工作实践,运用头脑风暴,你会发现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运用了雨课堂投稿、弹幕、腾讯会议中的聊天功能、语音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给出引导、归纳、总结和点评。在互动中,我们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课后反馈看,学生们都很喜欢案例教学。

第三,课后发布公告,扩展教学内容。第一周课程结束后,通过公告发布研究的问题,思考地方政府部门如何依法发布信息,如何依法行政,并指定了研读内容,即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教学过程是一个舞台,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的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我们需要调动起更多的MPA学生演员,使得课堂这个舞台丰富多彩。

辽宁大学

促进师生互动 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辽宁大学

王东红、王延辉和李凯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讲研究生课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经过两周的线上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线上教学互动的经验,与各位老师分享、交流。

第一,课前互动以学生和教学资源的互动为主。教师要把课程的教材、参考书、线上精品课等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盘,并指导学生使用这些资料进行课前预习。课前聊天也是课前互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提前十分钟进入线上课堂,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让学生熟悉老师,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为教学的顺利展开做好准备。

第二,课上要做好讲与听、讲与看、问与答的互动。线上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和看课件。因此,学生是直接与教师的声音和课件进行互动的。为了避免长时间上课造成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疲劳,教师要在授课语言和课件上下功夫。教师要简化语句,尽量使用短句,不使用长句;要控制语速,不能过快或过慢;语调要抑扬顿挫,避免平平淡淡;语气要亲切、温和,不能生硬、严厉。教师还要优化课件,删减过多的文字,使用对比鲜明的色彩,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此外,课上还要做好师生的问答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程中的问题设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起来。雨课堂在进行课上问答方面非常方便、高效,它可以快速地统计出答题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教学。

第三,课后互动主要是通过微信群进行答疑、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都不太好意思打断老师的讲课节奏,随时提问的次数减少了,但是,课后提问的次数增加了。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发到微信群里,老师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作解答。线上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破解了学生的困惑,同时增加了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师生互动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积极探索线上课程的教学互动的特点和规律,以期实现良性的师生线上互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辽宁大学

线上教学,对师生都是不小的考验。特别是对于大班型授课来说,良性互动,才能教学相长。相信随着线上教学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同学们也一定能有越来越多的体会和收获。我们的大班教学,也一定能够取得越来越好的授课效果。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辽宁本科院校-辽宁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辽宁大学-开讲啦丨师说—如何上好线上大班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