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这场战役,留学生们和中国
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都坚信,严冬必将过去,春天终会如约而至。
—— 辽科大战“疫”群像(二)
“现在(2月4日)在校的有120名留学生,我就是他们的大家长,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留学生身上,我有13个跟防疫相关的群,我要保持分分钟在线,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防疫防疫……”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汤苏宁的一席话,道出了这段非常时期里国际教育学院全体教师的牵挂和付出。国际教育学院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成为焦点,这个全校最小的二级学院一下子成为在校人数最多的学院。
从疫情出现至今,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们和学校的志愿者们一起,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既井井有条又人性化的管理,筑起了一道隔离病毒却不隔离爱的防线,在非常时期打造出了一个温暖的“留学生之家”。
Ismail是一位尼日利亚留学生,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实行封闭管理,却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应,他们可以在宿舍看电视,和室友聊天做游戏,跟家人通话视频。
他最喜欢自己下厨做饭。昨天学校后勤处给他们带来了面条、各种蔬菜和鸡肉,Ismail用特别夸张的语调跟记者说“煮出来太好吃了!”他说这些工作人员每天都会给他们带来符合他们饮食习惯的新鲜食材。当被问及有没有紧张害怕时,他很准确地表述道:“没有特别的紧张,会有一些害怕,因为不知道(病毒)是什么,在哪里,可是不是那种‘我必须要回家’的害怕。”他说家里人也比较放心,因为他和家人都很相信中国的力量,知道中国有能力战胜病毒。
他还告诉我们,老师也是他们的父母,老师知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会认真地用不同的方式跟他们每个人沟通,他想通过我们再次向老师们表达:“老师,辛苦了!”Ismai的汉语很好,他还有一个纯正的东北口头禅“还行”,每次说“还行”的时候他自己也会笑出来。他轻松的口吻和阳光的心态感染了我们,让人忽然想起一句中国古诗“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Ismail口中有一位英语特别棒的老师跟几乎天天都跟他们在一起,这位老师是国际教育学院的许凡。许凡说,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人数较少,在这期间,下发通知的量是平时的5倍,而且学生由于情绪不安,或因为一时对政策不理解,又或是因为个人事务,给辅导员发来的信息量也急剧增加,一度让他们有些应接不暇。
于是学院立即制定了临时辅导员工作方案,将所有留学生分成18个小组,由包括院长在内的18名教工分领各自负责的学生,以便于学生每天报告健康状况。
1月26日学校印发了致全校师生的一封信,许凡当晚迅速将这封信翻译并下发至全体留学生,同时他又连夜根据上级机关发布的防疫须知,编译了我校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应知应会的医学和生活常识并迅速下发。
为了让留学生们在第一时间都能知晓疫情形势,他把每一则通知都精准推送到每一位留学生的微信,随之而来的就是同学们的积极反馈,200多名学生,除了在校生之外还零星分布在很多其他国家,上百条的点对点回复24小时不间歇地在许凡的手机上闪动……从1月25号到2月4号,许凡下发全英文通知18次,超过2000字的全英文说明10篇。
苗天宇是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他有自己独特的识人方法,在很多人都说外国面孔长得都一样、难以分辨的时候,苗天宇做到了对每个留学生100%的人脸识别。
此次疫情对学生精准监控的最后一公里就全部落在了苗天宇的肩上,在各种数据整理和信息采集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头,因为他说自己的“分辨率高”,因而效率就更高。27日学院开始协调全院教师值守夜班,苗天宇和院里其他几位老师以及8名志愿者一起,每五天一个夜班,守护着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蒋梦迪是学院信息组的组长,新婚的她没有留在家里与家人欢度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信息组要负责落实所有在校外旅游的学生的下一步行程:是否有返回学校的意愿,是否有回国的意愿。蒋梦迪带着她的组员王思聪给在外旅游的学生逐个打电话,学生们经常是早上还说要回学校下午就说要回家。
她们还负责在鞍山市内校外居住的留学生的排查,并联系社区协同合作精准监控,在防控疫情的大环境下,社区工作也很繁忙,蒋梦迪只能一遍又一遍把电话打过去,确保每天都准时形成一份在外留学生位置的精准报告。
在国际学院留学生的群里,Ismail推送了火神山医院10天交工的新闻,留学生们兴奋地为中国点赞,为中国加油。
汤苏宁老师在群里用英文发了一条微信:当寒冬来临的时候,春天也就不远了,世界还是那个美好的世界,经历过严冬的人们会变得更加强壮!学生们纷纷回复:“我们都是科大人,科大是我们的家!”“我们一起加油!”
是的,经历了这场战役,留学生们和中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都坚信,严冬必将过去,春天终会如约而至。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
素材来源 | 科大新闻网
编辑 | 来嘉妮
责编 | 马洪涛 孙广旭
欢迎关注@辽宁科技大学
投稿邮箱:lnkjdxdxstx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