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进入倒计时
大家准备好了吗?
这与我们每个连大人都息息相关
让我们树立主人翁意识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展示良好的风采,做一个优秀的连大人
让我们一起努力
迎接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吧!
10月24至26日,我校即将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这既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检验,又是对学校工作水平的整体评估,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建设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是推动学校办人民满意大学和“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办学声誉的内在要求。学校的声誉和荣辱,与每一位连大人息息相关。
师德师风篇
01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6455人(含2所附属医院)。校本部教职工1600余人,正高职188人,博士生导师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7人,专任教师1027人。2016年以来,学校新增专任教师100人、实验技术人员17人、教学辅助人员18人。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金普学者”系列计划,大力强化“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的功能。目前,学校有辽宁省后备院士培养工程人选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13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8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9名教师入选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02
师资队伍建设“双百”工程
“十三五”期间引进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30人、遴选确定“金普学者”激励和培养对象70人,选派100名教师赴海外研修。
03
主要教学成就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卓越计划项目6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1门、双语示范课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7部,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
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3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名,教学团队6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7门,省级规划教材7部、精品教材8部,2014年以来主持省级教改项目50项。
近年来,27位教师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15位教师在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大连市教育工会等举办的教学竞赛中获奖。
04
评价反馈
同行、督导专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检查评价优良率为93.43%,学生评教优秀率为96.38%。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2016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89%,比全国非211本科2016届(87%)高2个百分点。”
05
教师发展与服务
学校组建了教师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提高等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各类教学观摩、诊断、竞赛、研讨及指导等,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教师进修培训、高层次人才培育、职称评聘及岗位聘任等工作,为教师职业发展搭建平台,设计路径,提供政策保障。
2016年至今,学校累计投入师资培训经费1500余万元,接受培训人数2000余人次。每年约400名教师获教学科研奖励。
截止2017年底,学校共有20位教师入选“金普学者”人才计划、9个学科入选“金普学者”学科计划、18个专业入选“金普学者”专业计划。
06
教授上课比例
近三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5.12%、81.11%、81.29%;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分别为10.15%、16.11%、15.65%。
本科教学篇
01
专业调整
64个本科专业有27个被预警,10个专业停招或合并、22个专业减少招生,招生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基础学科招生专业由13%减少至7%,与大连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相关专业达70%以上,30%的专业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优势特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和高质量就业率稳步提高。
0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模块构成,四年制本科总学分165—175,五年制本科总学分205—215。
2017—2018学年,学校开设本科课程2204门、4523门次,其中除外语类专业外全外语授课9门次、双语课14门次。学校共有公选课289门,其中引进“超星尔雅”和“智慧树”网络通识课17门,选用省级精品开放课15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2014版培养方案中共有21个专业设置了31门顶峰课程。
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建设了新生导航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学科导论课和学业指导课3类。截止目前我校已开设61门,形成了符合校情、教情、学情的新生导航课程群。
03
教学改革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及专业建设,近三年累计投入850余万元,支持教改项目180余项,参与教师近千人次;奖励教学成果37项,奖励经费17万元。
04
实践教学体系
“三平台、三层次、三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实验教学、校内外实践基地和校企联盟等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基础、专业、综合实践层次,形成课内实验、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平台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三层次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三体系达成了能力融合应用,从而将对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05
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12个、校内实践教育基地27个。
06
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形成了由确立目标、制定标准、收集信息、分析评估、反馈信息、**调控六个环节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流程,构建了由组织、制度、实践体系为支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形成了遵守制度、持续改进、提升质量的文化自觉,学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高。
07
“三全四化”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三全”即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四化”即检查正常化、监督制度化、评估科学化、调控人性化。
08
“三层次、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层次课程体系即公共选修、专业任选和集中同修的方式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四平台实践体系包括大学生工作室、大创项目、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联盟。
09
大创计划项目
学校是国家地方院校“大创计划项目”立项单位、省A类“大创计划项目”立项单位,年均获各级立项40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级80余项,25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每年支持50余项由重大综合竞赛、重要专业竞赛和学校特色竞赛组成的年度竞赛计划,4000余名学生有机会参与,每年约1000余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励。
10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近三年,学生共获国家级竞赛奖182项、省级奖1068项。其中,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大赛等竞赛中获多项全国一等奖;在2017、2018年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总数居全省高校第一。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00余篇;专利350余项;学生主持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2项。在中国高教学会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我校位列省内高校第11名。
学生发展篇
01
“五结合”招生宣传模式
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自媒体和公网、重点地区和全国覆盖、重要节点和全程推介相结合。
02
“三导一助”学生指导与服务系统
多种角度进行学业指导,多种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多种举措实施就业创业指导,多种载体实现帮扶资助。
03
境内外学生交流与合作
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设立了塞舌尔大学孔子学院、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大连韩国世宗学堂,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有298名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62名学生赴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校交流学习,感受第二校园文化。
04
学分制
2000年,我校成为首批省学分制试点院校。制定了《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办法》等制度,实施选课制,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跨校交流学习、优秀学生转专业、弹性学制等制度实施提供了保障。
05
主辅修制
2002年,学校制订了《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管理办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攻读双学士学位或辅修专业,增强社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至今有法学、经管、外语类等7个专业稳定招生,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06
专业选择制
2005年,学校启动优秀学生转专业制度,近三年有160名学生转入心仪的专业学习;2017年,学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试点,实施大类招生模式改革。近三年,共3名学生提前一年毕业,79名学生获辅修专业证书,1039名学生获双学位证书。
07
第二课堂品牌项目
思想引领工程,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08
社团活动
学校共有87个注册社团,涵盖了政治理论、科技创新、兴趣特色、公益实践四大类,每年保持注册会员人数逾7000人次,遍布全校19个学院(部)。
09
就业创业
2015—2017年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47%、90.58%、91.08%,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近三年,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由12人增至32人,约10%毕业生升学,5%出国,80%受雇工作。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越来越高,满意度均在95%以上。
10
学生成就
近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81名、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398名、获得市政府奖学金520名;50个班集体获市先进班集体称号。涌现出“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的全国百名学霸之一、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金丽雅等优秀学子。
希望大家都可以认真阅读哦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我们每个连大人都息息相关
让我们树立主人翁意识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展示良好的风采,做一个优秀的连大人
让我们一起努力
迎接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吧!
E N D
文稿 | 教务处
编辑 | 季一雪
摄影 | 邓天峰 郭一辉 杨福生等
美编 | 肖亚轩
技编 | 王钰滢
校对 | 张在禄
责编 | 季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