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
四十年来家与国。
共同的记忆符号,
生动诠释了伟大时代与宏伟变迁!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盛放·40年家国”,
讲述民族地区因改革开放而留下的精彩故事,
寻找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人物简介】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柯尔克孜族,1964年出生于新疆阿合奇县,是我国第一位柯尔克孜族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当代荷马居素普·玛玛依评传》(合著)《〈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中亚民间文学》《中国柯尔克孜族》等10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栏目播出了《〈玛纳斯〉:帕米尔高原上的英雄礼赞》,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寻找《玛纳斯》史诗传承人的故事。看到传唱《玛纳斯》的柯尔克孜族少年,阿地里的脑海中浮现了40多年前,自己第一次观看著名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演述《玛纳斯》的情景。
“虽然听得不是特别懂,但年少的我第一次产生了想当英雄的憧憬。”阿地里说。他不会想到,未来自己会与《玛纳斯》深深结缘。
改革风潮,催生年轻学子大学梦
蓝天上飘着白云,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两个柯尔克孜族孩子骑着马儿在夏季牧场上放牧。这是阿地里记忆中的童年生活。
阿地里出生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一个干部家庭。他家共有6个孩子,父亲在当地公安局工作。阿地里很小就被寄养到牧区的大伯家,直到上小学才回城。
阿地里说,他的父亲很有远见,认为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将来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汉语,所以将他送到汉族学校读书。
1980年,阿地里初中毕业。当时国家恢复高考不久,阿地里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择。老师说,未来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鼓励学习好的同学报考高中,将来上大学。正是在老师的影响下,阿地里考入了克州二中上高中。
1982年,阿地里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大都市的繁华让这个来自偏远民族地区的青年感到震惊。他曾在上海外滩拍了一张照片,记录当时黄浦江的美景。2016年,当他带着家人重游黄浦江时,那里的繁荣与美丽再次颠覆了他的印象。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高速发展的缩影。”阿地里说,“作为经历过苦日子的那代人,我们见证了国家的发展,也亲历了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变化,并参与到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中,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的。”
1986年,阿地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事办工作。为了培养家乡的外语人才,他请求转入新疆工学院当英语教师。他日常教授公共英语课,课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还翻译一些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的文学作品。
情缘《玛纳斯》,让史诗与国际接轨
现在想来,阿地里与《玛纳斯》的缘分,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我十几岁时,我的父亲曾把居素普·玛玛依请到家中,邀请十几位亲友一起听他演述《玛纳斯》。那时,年幼的我就产生了今后也要当英雄的梦想。”阿地里说,“最让人称奇的是,我妻子托汗·依莎克是居素普·玛玛依的孙侄女。我们的结合,似乎注定是为了研究《玛纳斯》。”
1989年,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发俊找到阿地里,对他说:“我们想调你到民协去工作。《玛纳斯》的研究,缺少你这样既懂汉语、又懂英语,还懂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的作家兼翻译人才。《玛纳斯》要与国际接轨,新疆民协需要你!”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主要讲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不畏艰险、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玛纳斯》共分为8大部,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不同,史诗《玛纳斯》并非一个主人公,而是讲述了一家子孙八代人的故事,只是以第一部主人公之名来命名全诗。
《玛纳斯》除了在我国柯尔克孜族民间广泛流传外,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也有流传。《玛纳斯》史诗在国际上得到记录和翻译的历史已经长达一个半世纪。
“从19世纪开始,《玛纳斯》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不断得到搜集、记录和研究,到20世纪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科——《玛纳斯》学。”阿地里介绍说,《玛纳斯》学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史诗的调查搜集记录、史诗文本的出版与普及、史诗各种问题的研究。
我国对《玛纳斯》史诗的搜集、整理、研究、翻译、出版工作开始于1960年。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我国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普查和搜集,共发现并搜集记录了80余位玛纳斯奇演唱的资料,其规模超过100多万行。而史诗的翻译工作却断断续续,始终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汉语译本出现。“这是柯尔克孜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悲哀,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园地中的一大憾事。”阿地里说。
为了实现研究本民族文化的意愿,1990年5月,阿地里正式调入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搜集、研究和翻译工作。
毅然肩负起《玛纳斯》翻译任务
在《玛纳斯》的诸多版本中,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变体是目前世界上结构最完整的变体。整个史诗由8部组成,共23万余行,分18卷本于1984年至1995年出版,历时11年。
在这部史诗巨著的出版中,也渗透着阿地里的心血与汗水——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心和神圣使命感,他圆满完成了我国《玛纳斯》史诗第一部《玛纳斯》5.4万行、第七部《索姆比莱克》1.5万行、第八部《奇格泰》1.23万行的汉语翻译任务。
《玛纳斯》的汉译工作,严格要求逐行逐字进行翻译,不能有修改删减。这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不仅要求译者有娴熟的汉文诗歌语言的功底,而且要深谙古代和近现代柯尔克孜语、各种复杂的语境关联性和历史语言学,并且要对史诗所蕴含的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天文地理,甚至古代军事、医药、动植物、农牧业生产和用具、手工技艺和生活用具、各类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加以阐释。
在这些考验和挑战面前,阿地里没有退缩。为了搜集、整理和挖掘史诗《玛纳斯》在民间的流传情况,他几乎走遍了全新疆,从天山以北昭苏县的大草原,到克州乌恰县的帕米尔高原,他骑马翻过无数崇山峻岭、冰山雪谷,在民间寻找《玛纳斯》原生态的传唱者玛纳斯奇。
▲阿地里(左)与居素普·玛玛依在 一起。
由于新疆地广人稀,为了找到一个玛纳斯奇,他往往要骑马翻山越岭、走上几天。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是越来越厚的原始调查资料。仅是阿合奇县,他就走访30多个自然村、50多个牧民点,采访了数十名玛纳斯奇,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里面就有著名的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
为了完成《玛纳斯》的翻译任务,阿地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此,他的头发都熬白了。
▲《玛纳斯》第一部汉文版全译本(4卷本)。
2009年,大36开本、装帧精美的4卷本《玛纳斯》史诗第一部全译本出版。2015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86种,这部译本从千余种著作中脱颖而出,赫然在列。
见证并参与《玛纳斯》研究
1996年,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前夕,时任新疆民协副主席阿地里与中国玛纳斯研究会会长夏尔西别克·斯迪克到北京出差。受到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贾芝的指点,阿地里提前加入会议组委会工作组,参与会议文件及论文的翻译工作。贾老提醒他说:“这个会议很重要,是宣传《玛纳斯》的好机会,你一定要提交会议论文!”
这是阿地里平生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开幕式上,他头戴柯尔克孜族标志性的白毡帽,模仿居素普·玛玛依演唱了一段《玛纳斯》史诗,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从此,阿地里更加痴迷于《玛纳斯》的研究和调查工作。为了更好地诠释和传承文化根脉,他决定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他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从《玛纳斯》的研究权威郎樱教授,主攻玛纳斯奇的研究。
为了支持阿地里读博士,妻子托汗放弃了新疆优越的住房条件,和阿地里搬到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家属楼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托汗没有抱怨,她说:“乡亲们对我们有误解,哪会知道我们的初衷?”
阿地里与托汗不仅是生活中的知心伴侣,也是研究《玛纳斯》的最佳搭档。他们在新疆文联一起工作时,就曾合作出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
正是在那间卧室兼客厅的斗室内,读博士的4年间,阿地里不仅完成了以“玛纳斯奇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还完成了4部专著、15篇论文,在《玛纳斯》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4年,阿地里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柯尔克孜族的第一位博士。当年8月底,他头戴柯尔克孜族毡帽,身穿亲戚专门为他编织的驼绒大衣,披着褡裢,骑在白马上,接受了家乡人民的最高礼敬。
一年后,阿地里再次回到家乡,参加阿合奇县《玛纳斯》口头传统研究基地揭牌仪式。这是继内蒙古、西藏、四川、青海之后,我国建立的第5个、新疆第一个口头传统研究基地。
推动《玛纳斯》研究的功臣
2006年,阿地里进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我国著名古突厥语文学家耿世民,研究“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史诗结构与母题比较研究” 课题。
这一年,《玛纳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玛纳斯》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为阿地里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玛纳斯》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我国《玛纳斯》的研究也不断推向高潮:2005年,我国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召开史诗《玛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第三次召开的关于《玛纳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郎樱专著《〈玛纳斯〉论》、阿地里和托汗·依萨克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阿地里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满拜特·吐尔地的《〈玛纳斯〉的多种变体与演唱艺术》等著作的出版,成为我国《玛纳斯》史诗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玛纳斯》史诗(18卷本)。
进入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后,阿地里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出版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第一部柯尔克孜文学术论文集出版;吉尔吉斯文《〈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出版;出版了《中亚民间文学》及其第一部汉文学术论文集《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等;2017年5月,他与妻子及儿子叶尔扎提·阿地里合著的大型专题性学术工具书《中国〈玛纳斯〉学辞典》出版,作为针对一部史诗出版编著的辞典,在我国《玛纳斯》学界乃至整个史诗学界都堪称是第一次。
由于在《玛纳斯》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阿地里被评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中青年会员、“建国五十周年新疆德艺双馨文艺百佳”,荣获过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两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今年 10月23日,在第八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阿地里被授予“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对话
《玛纳斯》:一部不断被激活的民族史诗
问
作为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被誉为“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请问,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史诗?
阿地里:柯尔克孜族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柯尔克孜族人民几经生死存亡的考验。柯尔克孜族祖先曾经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被长期的战乱、迁徙、自然灾害所吞灭,但其古代思想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却始终与这个勇敢的民族共存,并且留存在他们的口头传统之中。在这些遗产中,《玛纳斯》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口头史诗杰作。它是柯尔克孜族人民民间口头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是柯尔克孜族人民精神文化的巅峰。
问
我国的千年史诗《玛纳斯》,其神秘面纱是如何揭开的?
阿地里: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搜集和刊布我国境内发现的玛纳斯奇的演唱资料,并且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使这部沉睡千年的史诗杰作,从我国的帕米尔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当时,新疆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民族学院(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调查组,开始对《玛纳斯》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文本采录工作,拉开了我国《玛纳斯》研究的序幕。调查组首先在新疆克州境内展开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并在该州下辖的各县发现并记录了70多位玛纳斯奇演唱的资料数十万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乌恰县的艾什马特·玛拜特居素朴和阿合奇县的居素普·玛玛依,并且开始集中精力重点记录和翻译他们的演唱资料。从此,中国的千年史诗《玛纳斯》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阿地里(中)赴匈牙利访问时,与中外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问
中国《玛纳斯》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因为“文革”而中断。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玛纳斯》的搜集和研究工作重新上马。这40年来,它是如何走向辉煌的?
阿地里:1979年底,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玛纳斯》工作组重新恢复成立,首先在中央民族学院开展工作;一年之后,新疆文联重新组建了新疆《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这期间,工作组重新记录了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8部,共计23万余行。从1984年至1995年,我国历时11年,完成了居素普·玛玛依《玛纳斯》史诗完整的唱本共计18卷本的柯尔克孜文版出版工作。这些成果成为世界《玛纳斯》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玛纳斯》研究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1990年12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首届全国《玛纳斯》研讨会,揭开了我国《玛纳斯》研究的新篇章。后来,我国又多次召开《玛纳斯》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更是提高了《玛纳斯》学的国际地位。
这一阶段,我国有关《玛纳斯》研究的专著开始出现。1990年,郎樱所著的《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成为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探讨《玛纳斯》史诗的学术专著,堪称我国《玛纳斯》学的奠基之作。此后,她又推出《〈玛纳斯〉论析》《〈玛纳斯〉论》两部论著,把我国的《玛纳斯》学不断向前推进。2011年,郎樱获得了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颁发的“达纳克尔”勋章。刘发俊、胡振华、陶阳、尚锡静、张彦平、贺继宏、潜明兹、马昌仪、张永海等各民族学者,都为我国的《玛纳斯》学作出巨大贡献。
问
进入新时代,我国《玛纳斯》研究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未来的发展将会如何?
阿地里:随着《玛纳斯》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不断推进,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一方面加强史诗的保护工作,在新疆文联原有的《玛纳斯》研究室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克州州级及县级《玛纳斯》保护中心,并且在新疆师范大学成立了新疆《玛纳斯》研究中心;另一方面,新疆倾力打造《玛纳斯》文化品牌,连续多年举办了新疆《玛纳斯》国际旅游文化节,大大提升了《玛纳斯》的知名度。
另外,居住在黑龙江富裕县及周边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也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打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玛纳斯》史诗文化长廊,使《玛纳斯》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我国东北柯尔克孜族居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
如今,《玛纳斯》史诗已被载入我国多民族文学史中,并被编入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中。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加上各民族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和不断努力,为《玛纳斯》的传承、保护、研究、宣传、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证。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玛纳斯》研究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资料来源 | 中国民族报
编辑、审核 | 和亚梅、李高峰
监制、审核 | 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