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17日 06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如何在实践中做好落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委员认为,把握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支重要源泉。以传统工艺为例,巧手匠心不仅塑造了千百年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也是中华文化享誉世界的重要标志和载体。
潘鲁生委员(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潘鲁生认为,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要在生活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不断增进认同,提升自信,形成自觉。
“普通老百姓接触最多的是民间文化,随着生产生活发展,一些传统民俗和劳作方式相应弱化和改变,一些文化载体消失了,由此带来乡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潘鲁生说。
潘鲁生建议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乡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从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开始,加强乡土教育和生活美育,进而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他指出,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乡土文化教育活动,比如民间工艺进课堂等,是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方法,在教育的整体布局和规划上加以完善,“尽快把乡土文化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工作的长远规划”。
潘鲁生指导孩子们制作简单手工艺品
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里,优秀民间文化要对接当代发展、融入今天的生活。潘鲁生说,这就要求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时代精神,融入发展需求,融入民众生活方式,实现民间文脉的活态传承。
以农民画为例,农民画在形成过程中以民族民间艺术为根基,以乡土生活为母体,融合了时代内容和民族传统美术的样式、观念和功能,是民族传统文化及民间美术体系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部分农民变成了城镇居民,农民画也就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调研金山农民画
潘鲁生认为,要发扬农民画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价值,继续发挥在伦理教化、审美娱乐、启蒙认知、情感交流、文化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延续农民画的创作传统,离不开对今天生活的关注和表现,“把握中华民族这一乡土艺术的本质特征、形态、价值和意义等,是农民画研究与创作的当务之急。” 潘鲁生说,“农民画作者要深入生活,反映时代风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时代精神,既要扎根乡村,也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包括把创作跟旅游纪念、家居装饰、艺术收藏等结合起来,拓展发展空间。”
来源:《光明日报》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