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距同济7公里,
我喜欢上海,喜欢能够时常回来看你;
新疆喀什,距同济4187公里,
漫天风沙里,我记得你的鼓励,
去感受、去体验,挑战自己!
阿根廷Entre Rios,距同济19970公里,
我背着行囊,跨过山川河流,
是你给我勇气,看一看世界尽头的风景……
离开你的那一天起,
我们是星辰,散步世界各地,
渐行渐远中,
心中的灯塔,一直就在那里,
那是曾经,在你的怀抱里,铭刻的印记。
作为你的孩子,无论多远距离,
只想大声喊出:我—爱—你!
制片人:王骅
导演: 齐佳
编剧: 陈蔚蔚
片长: 4分46秒
本片由同济校友为祝贺母校110周年校庆,
原创摄制完成,片中均为真实人物。
回首来处 不忘初心
归来仍是少年
微电影主创校友如是说
拍摄这部微电影的初衷是?
作为一名同济毕业生,同济的校友,在离开母校独立打拼之后,当回顾大学教育,我们受到了心底里某种理想主义的感染,决定去找寻地球上那个距离母校最远的地方。
离开同济的日子,我们渐行渐远,母校的名字已经蜕化成一种淡淡的情愫,无论生活是海阔山高的追逐梦想,还是细水流长的平静相守,走到世界的尽头,爱就是爱,无论向东向西向南向北,都是回家的方向。
就像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说的:“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很庆幸,我们在同济受到了这样良好的教育,受益终身。今天,我们也想把这份认同、这份感恩、这份情怀,作为生日的礼物,献给110岁生日的母校。
为什么选择“最远距离”这个概念?
距离,能够产生张力。解构一下,这个片子是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三个叙事:最近的可能未必珍惜(上海),想出去看看“世界尽头”.喀什是中国境内离同济最远的地方,阿根廷是地球上离同济最远的。在这一段离开母校之后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发现更多的世界,也发现新的自己。
第二部分是三个主人公心中同济的印记,这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是细微之处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到心底的烙印。
第三部分是走和回的关系,校友和母校,就像孩子和母亲。就像片中所说:“母校,对学生像孩子一样,当你翅膀硬了,愿意让你出去,你在外面飞,受伤了,她又愿意让你回来!”
为什么选择同济校友“演自己”?
在拍摄上,此次参与的都是校友,“演绎”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受训的演员、也很难调教出那种专业的一句话式的概括台词。我们只是希望这些校友主角,能够呈现的就是真实、自然、不露怯的状态,是一种校友对母校真诚而原始的情感,这种质朴的真实的张力,是最打动我们的。
同济人对母校的爱,是怎样一种爱?
我觉得,同济人的风格,不能说“先锋”,是有些“笨拙”的。这种笨拙,当然不是傻,而是略偏可爱的书生气。
我们同济人,不爱华丽的宣誓与炫耀,而是一直秉持“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依靠勤奋努力的个体积累,汇聚成社会影响力。这是一种笨笨的,却坚定而纯真的情感。
我们希望在这个电影里,把同济人这种质朴的爱传递出来。
关于母校,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想分享的故事,惦念的师长、同学……
不妨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