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棵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参天大树,看下端,它的根须正从大地中汲取着养分,向上望去,这棵大树正张开繁枝绿叶,蓬勃生长。
“这幅图画表示的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面向未来科技与工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既要扎根中国大地,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战略发展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又要争创世界一流,解决全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宪忠教授正在向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校长们做着解说。这是近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同济分会场土木类学科观摩点出现的一幕。
(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我们感到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科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它依托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种种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校长这样感慨。
打造一流的师资,
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关键
一流的学科,拥有一流的学术大家、一流的优质师资。这些杰出学者正是培养造就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人才的关键所在。
“师德高尚+学术拔尖+育人有方”,是土木工程学院对于“一流师资”的定位。近年来,学院越来越多的著名教授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世界土木工程学术前沿有了越来越多的“同济声音”。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7位教授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主席或副主席,担任4本国际期刊的主编。近日,葛耀君教授当选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成为该协会近90年历史上首位担任主席职务的中国学者。李国强教授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自2000年以来,土木工程学院多位教授斩获国际学术大奖,创下了多项“中国首例”。项海帆院士2012年获国际桥协国际结构工程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国际风工程协会Davenport奖;李杰教授2014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弗洛伊登瑟尔奖章”,成为该奖设立40年来唯一获奖的亚洲学者,2017年他当选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协会主席;朱合华教授2015年获德国洪堡基金“洪堡研究奖”,为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唯一获奖者;吕西林教授2016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纽马克奖”,为首位获此个人学术成就奖的中国学者;青年女教师庄晓莹2016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为我国工程领域首位获奖者……
“学术再拔尖的教授,他最根本的职责还是教书育人。”土木工程学院抓住入选国家首批试点学院这一重要机遇,通过调整师资队伍架构、改革师资岗位管理,实施分类考核、多元薪酬等激励机制和内部流转、外部引进的流动机制,以及率先实行全员年薪制,将教授们的精力和兴趣引导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点上,让“人才培养”回归大学中心地位、回归教师本位。
随着更多教授、团队走向国际,同济土木学子也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近日,何敏娟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董翰林在2018年世界木结构大会的Young Scientist Award评选中脱颖而出,为唯一中国获奖学生。2014年,李国强教授指导的博士张超,荣获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最佳博士学位论文“杰出研究”奖,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首获这一奖项。该论文还作为全球首篇土木工程领域的学位论文,获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最佳博士论文奖”。近年来,同济学子每年征战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大学生土木工程竞赛太平洋赛区赛场,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高校学子同场竞技,一次次捧回冠军奖杯……
对接国家重大建设需求,
推进“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
放眼祖国大江南北,一座座标志性的复杂结构建筑拔地而起,万顷波涛之上一道道长虹飞架,多少重大工程的建设都深深镌刻下了“同济土木”的鲜明烙印。
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从岛隧结构施工图复核、大桥人工岛套管振沉到沉管隧道抗震,无一不凝结着同济土木人的专业智慧。他们一次次攻克技术难题,有力支撑了工程建设。在这一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一直活跃着一批土木学子的身影。青年学子在教授们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研发一项项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在一次次重大工程实践中经受锤炼、收获成长。
在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建设中,同济土木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院数十位相关学科带头人带领青年学生,针对大厦的整体结构抗风抗震、地下结构安全、幕墙结构性能、以及数字化施工、智能化运维等展开一系列科技攻关。拿它的玻璃幕墙来说,同济土木人试验并参与研发的基于滑移构型和减摩材料的滑动支座这一结构核心部件,直接节省了9600万元的进口费用。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学院还积极推动实验室的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于实际工程。获2016年工博会金奖的保障大跨度桥梁安全的三大原创性核心技术,以及获今年工博会“创新银奖”的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均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中。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提升了青年学生面向产业、面向实际应用的工程创新和创业能力。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国际前沿领域,
以尖端科研培养“领军型人才”
即将开启的地震、滑坡等灾害预报系统,皮星二号卫星的挠性展开机构,南海岛礁建设……同济土木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致力于解决全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并大力推动“科教协同”,努力以世界一流的研究带动尖端人才、领军型人才培养。
顺应时势、面向未来,学院现已凝练“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与韧性城市”“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与维护技术”“深部城市地下空间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四大重点研究方向。“科教协同”,就在今年,学院在国内率先设立首个“智能建造”新工科专业并招收本科生,旨在将人工智能与建筑产业相融合,加快培养面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依托我校携手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际四大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成立的“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已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亚理工等国际著名大学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中外联手培养双学位研究生,并开始共同制定智能建造、地震工程等领域的国际平台和国际标准,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同济土木还发挥学科所长,积极助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近五年来,学院已为“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培养了100多名国际学生,现正在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
依托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流平台,科教融合,以尖端科研培养“尖端领军型人才”;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校企协同,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依托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扎根大地不离‘土’,培育栋梁参天‘木’”,力争“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际标杆,研究生培养质量进入国际一流人才培养摇篮前列”,矢志于培养国家建设主战场的栋梁之材,土木工程学院正沿着这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引领着中国土木工程教育,一步步朝着世界高峰再出发!
作者:黄艾娇
TJ
插播一条好消息
“风味人间 寻味同济”比赛评委名单公布啦
(150位)
(请点开大图查看哦~)
注意!!!
恭喜以上获奖师生评委!如果您还没有在小程序的中奖页面填写个人信息,请尽快填写哦!也可以在后台回复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和学(工)号!11月30日,让我们一起共赴这美食盛宴吧~
●五星好评!厉害了同济设计!这是一封值得骄傲的感谢信!
●今天的标题留给同济美食,由你做主!
●表现抢眼!同济65人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十年!你们都是同济人心中的大英雄!
●C位出道!同济学子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奖!
为同济人点10000+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