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扬州何园、如皋水绘园、杭州西湖郭庄、云南安宁楠园、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这些中国著名古典园林的修整、保护或建造,都绕不过他的名字。考察、测绘历史建筑,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疆南北,众多古建文物都因他的疾呼而得以幸存。11月27日,是他百岁诞辰,让我们一起向这个名字奉上最深的敬意——陈从周。
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创始教授,上海社科大师、中国文化大家陈从周先生,学贯中西,是将中国园林传至海外的第一人;他一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守,既是园林界一代宗师,更是诗文、书画、戏曲音律兼通的传统文人,人称“中国最后一代名士”。
他的朋友圈有多“高大上”?通信、题字、书画酬唱的,就有张大千、俞平伯、贝聿铭、顾廷龙、叶浅予、王蘧常、谢稚柳、凌叔华、叶圣陶、陈植、俞振飞、罗哲文、苏步青……“谈笑有鸿儒”,半点不夸张。且他交游广泛,往来有“白丁”,平易近人。
离世18年,人们对他的追怀与研究,却越来越深。
和徐志摩结缘,由诗画文史,至醉心建筑园林,文化大家风范这样养成
陈从周与梁思成
陈从周先生原名郁文,字从周,晚年斋号梓室,自称梓翁。祖籍浙江绍兴,1918年11月27日生于杭州,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系,早年任教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等。1952年起,在同济大学执教近半个世纪,直至2000年去世。
11月25日,同济大学召开纪念大会、纪念展览、人生与学术报告会、首发及再版数本经典园林著作等,追思一代园林宗师对园林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卓著贡献。在《百年从周——陈从周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展》,可以看到陈先生书房家具,明轩、豫园的模型,众多书画作品及学术著作,大量园林实景照片和他本人的照片、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一代园林大师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及其卓著成就。
陈从周与老师张大千
原来,园林大师并非“科班出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介绍说,陈从周先生幼习诗文书画,大学就读中文系,接受中西合璧教育。他遍访名家,研习传统文化,经著名金石家方介堪引荐拜师张大千,正式成为“大风堂”入室弟子,30岁在沪上首开画展,张大千亲题展名。1943年,他与徐志摩表妹蒋定在上海国际饭店成婚,介绍人是徐太太张幼仪,证婚人是徐父徐申如。热爱文学的陈从周曾修编《徐志摩年谱》,更为徐志摩修墓并建议将徐宅改为徐志摩纪念馆。之后才由文及史,醉心于建筑园林,拜紫江,师梁、刘,调查古建筑古园林古城市,足迹遍及全国。
为保护园林环境怒发冲冠,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的现代第一人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陈从周先生便对苏州园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勘察研究,写成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苏州园林》。改革开放初期,他集数十年研究成果之大成,发表《说园》系列文章,提出动观静观、借景对景、小中见大等学说,成为重要的园林理论文献,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此后一发不可收,《扬州园林》《园林谈丛》《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相继面世。作为散文作家,他的《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处》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也脍炙人口。冯其庸评价,“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又如诗词,文中皆诗情画意也,更不可草草读过……”
陈从周与贝聿铭在北京香山
陈从周先生爱园护园,曾提出“绿化就是文化”、“还我自然”,更曾为保护环境怒发冲冠。他身体力行参与了大量园林工程的设计建造,修复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设计建造云南楠园、杭州西湖郭庄,还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以园为家,以曲托命”的陈从周与昆曲大师俞振飞
读他的研究生,要考中国画,阅读书目涵盖四书五经到明清笔记
陈从周先生博学多艺,治学风格独特,他给同济建筑系研究生的指定书目,涵盖四书五经到明清笔记。每年暑期实践,亲自带学生到苏州、扬州、泰州、如皋一带测绘,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和园林布局、用料、图案、诗文等珍贵信息。他主张文理相通、以美育人,把诗情融入教学、研究和日常生活,授课精彩生动令人难忘。他指导研究生,继承传统的“从游”形式,主张有教无类,不管是否在册学生都悉心指导,桃李遍布海内外。
陈从周画作
纪念他的,不仅仅是同济。上海举办《郁郁乎文哉——陈从周百年诞辰致敬展》,扬州市园林管理局连续举办诗文大赛、诗文朗诵会、纪念大会活动周,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推出“陈从周与苏州园林文献图片展”,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和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将召开纪念座谈会、梓翁亭落成典礼,浙江大学刚刚举办“中国园林文化学术研讨会”,陈从周艺术馆新展和豫园画展也将开幕;云南安宁楠园更是修葺一新,以向大师致敬……
后辈纷纷追思“老夫子”,“拿了他的锦囊妙计,把平遥古城保护下来了!”
陈从周先生带领学生测绘古建筑
在这个日子,很多人在怀念陈从周先生。
正如陈先生的首位博士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所言,先生逝世18年了,但影响越来越扩大。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指着陈从周参与建造的三好坞说,这是同济校园中最美的景色之一。
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则将陈从周视为人格和良知的代名词,“他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一个学者和知识分子的情怀与理想,立德、立功、立言;他集家国情怀于一身,热爱祖国、探究真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襟怀坦荡。”
60年代,在众多留洋教授云集的同济建筑系,陈先生常用绍兴口音谦称自己是“土产公司”,学生们背后喜欢称他为“老夫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院士回忆起1961年陈先生在松江指导测绘一座民居大宅,和学生一样爬在梯子上的景象,还历历如昨,“感谢陈先生,我们这一代同济建筑系学生没有放弃诵读古文……”
指导设计建设云南楠园
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院士感叹,像陈先生这样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古典文学、艺术修养深厚的传统文人,在建筑、园林界确属罕见,“这种特殊身份使他能够深入骨髓地品评文人园,如承天命地保卫古园遗产”。
同济大学园林专业的首届学生、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担忧很难找到陈先生这样跨学科甚至跨界的继任者。“听陈先生上课,就像是听长辈在唠家常,从娓娓道来中悟出道理。”他讲过一个裁缝的故事,做衣先问人家几岁中举,推测是春风得意还是老气横秋,决定长衫下摆前后的长度。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将高深学问化成易于接受的朴素道理,这是真功夫”。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提出,特别要向陈先生学的就是敢于建言,为了古建筑、古园林,他奔走呼号,这是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和德行。“建真言”,缘于做真人、做真学问、真做学问。
陈从周与学生阮仪三等
陈先生说他搞学问,用的是红军打游击战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占山为王,只要是真工夫,就不管被人说三道四,慢慢地山头占多了就成了草头王,你不认也要认——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回忆说,被一些人视为“不正宗”的陈先生,开创了建设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
上世纪80年代初,阮仪三带学生在扬州做旧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陈先生和他沿着小秦淮一路走一路讲,说这一带就是扬州古城外最精彩的地段。说到兴奋时,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个扬州人,要为扬州做贡献,看护扬州,不能让它糟糕了!陈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就组织学生测绘扬州老花园和老民居进行测绘,“陈先生说,虽没办法全部保住它们,但至少画下来,有机会修缮的话,就重修”。
1980年,阮仪三要保平遥古城,临走前去请教陈先生。他说,平遥古城新旧城应分别对待,旧城要保持原貌,就有新旧对比之感。旧城是一个大文物,如果改造就破坏了文物。旧城旧到底,新城新到家。“我拿了他的锦囊妙计,把平遥古城保护下来了!”
作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
●这位同济90后博士真会玩儿!你看过昆虫比武招亲,小鸡孵化吗?
●腾飞时代!这是一趟跨越40年的同济记忆专列!
●同济骄傲!他这样的传统文人,在建筑园林界实属罕见!虽然故去18年,其影响却越来越大!
●想不出标题,就想给这位同济人点赞!
为同济人点10000+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