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时·高校思政教育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多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尤其高校思政课走上创新加速路。目前在思政课改革推进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大家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有什么样的困惑和建议?
《教育新闻直播间·两会进行时》节目组
跟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
汪小帆
一起去聆听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声
5月25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了相关节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一直关注思政教育。今年两会,他有一个提案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的协同效应。两会前,汪校长多次走到学生中,了解大家的实际需求。
深入推动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
今年,大家共同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场艰苦卓绝的疫情阻击战也成为师生们的一次“人生大考”,各高校在课内外构建起“云上思政”课堂,努力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契机”。
2020年4月28日晚,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上海大学“生命智能”课程的第五讲——“致生命以青春的名义”云上思政系列公开课,这也是上海大学自3月初以来连续举办的第6期线上直播大课。这次直播邀请到了抗疫一线战士武汉同济医院周宁副主任医生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汪小帆表示,“很多学生当时听完之后在课堂上都做了非常好的分享,即使在疫情退去之后,我们都要把这些好的方式非常好地发扬起来。”
让“正能量”从“云上”流入心里
课程有了,该怎样才能让更多“正能量”从“云上”流入“心底”,又该怎样让好的形式和效果一直持续呢?汪小帆委员决定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拜访专家。
顾晓英是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从事思政教育30年,在她看来,这次“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所取得的成果,得益于老师们的积极主动。不过,面对云上思政带来的新机遇,顾老师最担心的是有些老师因为心存畏惧,拒绝改变。
那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老师创造性的发挥?当前思政教育又面临什么具体困难呢?为了追寻问题根源,汪小帆校长又找来更多思政课老师取经。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宏图在会上表示,“我们的思政课跟我们的专业课在课程结构上不匹配,我们总是把思政课看成是价值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张黎声表示,“平常说其他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但是碰到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就把握不住。”
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着重阐述对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思考,认为可以在有条件的高校先行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选修课程,逐步养成老师和学生的经典阅读习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党总支书记洪梅,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院长助理、学生培养办公室主任、2017年度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吴海燕,结合工作实践分享她们如何在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拔尖人才培养中找到“生涯规划课”与思政的最佳结合点。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领航团队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调研会。
在两会驻地,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说,“我们的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什么是好的课程思政在理念上和认识上还需要统一。”
2020年4月2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对此,汪小帆建议应该以意见为基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课程思政的示范课,“以示范课来引领课程思政的进一步的改革和发挥好协同效应,以这些示范课促进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理念和认识的统一,而且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开展,也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手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高校思政教育也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代表委员们表示“打铁必须自身硬”,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全面协同育人的作用,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全覆盖。疫情终会褪去,但教育不能简单回到从前。上海大学正积极推进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做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及时总结提炼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模式,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来源:中国教育电视台
图文来源| 上海大学公众号
图文编辑 | 张艺可
审核 | 张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