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会宁之前,长征精神只是一个熟悉的名词;走过会宁之后,长征精神便是回荡在心中的一股力量。
2016年7月2日,我校法律学院暑期实践队——“红色的后裔”从华政出发,踏上了他们“重走长征路”之行,经过接近一天的颠簸后,最终抵达换房联盟学校——甘肃政法学院。
在距上海近两千公里的兰州,“红色的后裔”队员们疲于长途辗转,但也醉于大西北的美景,感动于甘政法师生的热情,更期待于探寻在会宁落地的长征精神。
◆ ◆ ◆ ◆ ◆
“重走长征路”之行的主阵地位于甘肃会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而在80年后的会宁,“红色的后裔”队员们带着敬仰重返此地,感受长征的的艰难与卓绝的历史。
Chap.01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运筹帷幄的决策者塑像立在纪念馆中央,光辉史诗的铸就离不开领袖的指挥。
长征沿途的老照片、展台中红军战士们穿过的稻草鞋、“脚马子”,述说着那段艰难的征途。纪念馆重现了长征历程,用一段段故事将人们带入历史,让人们体会到红军战士们为人民、为革命那份坚定,而这些感情,难以用言语说尽、说清。
只有身临其境,用心品味,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长征精神带来的震撼与鼓舞。
Chap.02
西岩山战斗遗址
西岩山红军战斗遗址是红军会师旧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着西岩山曲折的山路,队员们带着向往和坚定,唱着红歌,向着山顶进发。
沿途遇到两位拄着拐杖、带着小板凳走走停停的耄耋老人,望着他们佝偻却依旧抖擞的身影,队员们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经久不衰。
黄土堆砌起来的战壕在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中屹立不倒,刻满了当年红军奋勇抵御敌军的痕迹。行至山顶,一眼望尽会宁县城,旧照片与新景象对比,只能依稀辨出当年的轮廓,但不变的是人们心中的长征精神。
Chap.03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以万分之一的时间,走万分之一长征路”,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以微缩景观再现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旧址。
长征精神在会宁会师落地,但却贯穿整个长征历程。在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的每个微缩旧址前仿佛能看见决策者做出决定时的果决,渡过江河、雪山草地的困难和恰逢重大转折点的欣喜。
Chap.04
调研&访谈之行
除了重走会师的标志性地点,“红色的后裔”更是带着调研问卷和访谈问题去深入了解会师的历史以及长征精神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面向居民和游客,队员们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卷,以不同的角度去统计不同的角色对长征精神和红色旅游产业的看法;
而在访谈中,队员们有幸在一家小餐馆遇到红军会师纪念馆的前馆长,老人严肃的神情夹杂着喜悦,热情地讲述建馆过程和长征故事;另一方面,会师纪念馆管理委员会的陈科长在访谈中说到,纪念馆十分注重对文化精神的挖掘,一直以来为纪念会师开展了众多项目,在宣传上也在不断努力,他们也希望长征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能在时代潮流中继续传承下去。
◆◆◆◆◆
在会宁的6天里,凌乱于干热的风沙尘土之中,队员们每天都灰头土脸却热情未减,满载收获而归。
在甘肃、在会宁、在长征精神落地的每一个角落,可能都会有不为人广泛所知的感人故事。为革命而献身的个人可能会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人们淡忘,但他们留下的长征精神却是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为世代所传唱。“红色的后裔”重走长征路,不仅仅只是为了体验一回当年的艰辛,更希望能凭此实践之路宣扬长征精神的深度内涵,让年轻一代肩负起传承长征精神的使命。
梦回万里长征路,今忆古今革命情。
传承长征精神的后裔,我们在路上。
撰稿人:傅建晶 王子轩
拍摄:秦小月
编辑:傅建晶
责任编辑:谭志鹏
↓↓↓ 点击"阅读原文" 【“红色的后裔”重走长征路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