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却也是铿锵玫瑰。——题记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这是研究生教育院党委书记刘丹华在纪念建党九十七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与大家共勉的发言结语。今年,有30年党龄、留校工作35年,做了15年校报编辑、5年校办秘书科长和副主任、6年财务资产管理处处长、3年人事处处长、6年组织部统战部部长,亲历见证学校35年诸多关键历史时刻的刘丹华被评为学校201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三十多年来,她以自己的行动努力完善着自己,使自己成为比今天更好的自己。
纯真岁月,好好学习听党的话
早上哨声响起的时候,刘丹华与其他小朋友赶紧起床,在晨光微熹中,他们排队走向水池,拿起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用具洗漱,一天的学习生活就在《东方红》的歌声中开始了。这是刘丹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她从小就在空四军幼儿园接受着半军事化教育。打过游击的父亲给了刘丹华天然的红色基因,军人家庭的“军事化”教育,使形象娇小温婉优雅的刘丹华与骨子里的自己形成很大的反差,实际上,刘丹华要强、自律、一板一眼、认真严谨到“谨小慎微”。“那个年代里大家都很单纯”,她说对学校的教育、老师和家长的话都深信不疑,铭记于心、实践于行。
作为长女的她在逆境中学会独立与坚强。因父母人生际遇缘故,有很长一段时间,晚上只留她一人在家,一日三餐吃在学校,夜晚独自一人在家过夜,克服了年幼怕黑的胆怯,懂事的她很早就学会了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等家务活。年幼的她也经常周末去母亲工作的地方,帮值班的母亲刷浆糊、粘字条。提到这段幼年时光,刘丹华早已泰然自若,“即使我的父母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依然对党保持绝对的忠诚”。父亲每次离家去外地工作跟她挥手道别时,总是只说一句“好好学习,听党的话”。
深受时代影响与父母言传身教,刘丹华从小就在心底种下了对国家、对党的纯粹的坚定信仰。直到今天,她还会在与发展对象谈话以及党课上,追究入党动机的问题,追问信仰之源。当年怕黑孤单的小女孩虽然已经岁月历练,但始终不变的却是时光铸就的纯粹信仰。
刘丹华摄影作品:晨曦
我是辛叶,我是一名报人
“我是一名报人,我愿意做一片辛苦的绿叶”,1983年刘丹华留校担任《华政报》编辑,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辛叶”,一做就是15年,这是她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岗位。乐于为他人做嫁衣的15年编辑工作,于刘丹华而言是一种无价的积累与沉淀,“我收获了文笔的锻炼,也养成了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愿意走进别人内心的习惯”,由此,她养成了善于倾听、耐心宽容、理解同情、果敢干练、时间观念强等好习惯,而这些也为她严肃认真的性格和严谨的做事风格增添了多彩的优秀品质。
刘丹华采写过很多人物专访,认真严谨的性格和报人的职业素养让她每次都会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搜索,做很多案头工作,往往经过反复斟酌,罗列出有三四十个问题的采访提纲。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笔下关于曹建明院长的人物报告文学获得司法部第一届金盾奖。几十年后,史焕章院长在80岁高龄撰写《往事追忆》时,再次看到刘丹华当年的专访文稿,仍然赞不绝口,并感叹“丹华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刘丹华摄影作品:兰雪
刘丹华做编辑的年代,《华政报》是学校唯一的媒介平台,作为学校机关报,它承担着记录华政历史的重担。“我的入党介绍人、原《华政报》主编龚小妹老师非常信任我,后来把报纸‘付印’的签字权交给了我”,刘丹华言语里似乎还透露着当年落笔签字时的忐忑不安,因为对于她来说,签字不是一项权力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个时候她总是反复校对,总是担心还有哪里不够尽善尽美,每逢印刷日的当晚总是无眠之夜,新出炉的报纸送到学校,甚至因为内心的忐忑挣扎而不敢首先亲自拆阅。
与龚小妹老师(前排左三)和学生记者
15年编辑工作塑造了刘丹华一丝不苟、认真踏实、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品格。时至今日,她还记得入党介绍人、原宣传部部长强远淦老师的谆谆教导:“努力工作,把工作当作事业而非差事时,就不会计较利益得失”;也记得入党介绍人、原《华政报》主编龚小妹老师在那方四开小报上日日奋斗的情景。老领导的告诫和言传身教,让她受益匪浅,指引着她三十年来不断去实践着这样的告诫、模仿着这样的敬业作为。“将工作当事业来干而非差事来做”,刘丹华把这句话当作了人生座右铭。
刘丹华摄影作品:雪域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她对“事业”和“差事”的理解日益深刻,她说,“差事的兑价是金钱和利益,而事业的兑价则是对单位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的贡献,是一种在奉献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一种被事业和他人需要的人生价值的体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刘丹华时刻感恩两位老师的教诲和言传身教,每年仍会上门探望,接受他们的再教育,以汲取不断奋进的力量。
刘丹华摄影作品:水中倒影
铿锵玫瑰,挑战那些不可能
“财务资产管理处工作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具有挑战的一段经历”,2003年,刘丹华应聘成为财务资产管理处处长。法律专业出身的她是这个岗位工作的“小白”,为了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新岗位,向财务专业更靠近一些,40岁的她从零起点学起。白天是繁忙的工作,面对各种棘手的财务问题;一周两个半天、两个晚上、一个周末参加立信会计学院的培训,每晚10点至凌晨2点是雷打不动的自学时间,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后,刘丹华通过了会计上岗证资格考试。
获得会计先进工作者与同事参加文艺汇演
面对财务工作处处可能出现的挑战和考验,敏锐的刘丹华用法律的专业意识,走出了“外行人”做财务专业工作的一条独特道路。“我的法律专业基础让我意识到财务工作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就这样从规章制度入手,参考其他学校经验做法,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反复论证,刘丹华和她的团队创造性制定出20多项校内规章及内部管理制度,内容涉及财务会计管理、投资决策管理、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收费管理、票据管理、财产清查管理、财会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2004年的寒假,刘丹华一家去三亚度假,家人享受着融融日光和无敌海景,而她却把自己关在房间中,审定这20多项规章制度。那年开学后,一套规范的财务规章制度在学校通过并开始实行。
刘丹华摄影作品:奔马
同年整个暑假,刘丹华和同事们又为应对落地后的第一次会计规范化管理检查而努力,对部门内部岗位设置等进行了改革,使财资处内部规范逐渐走上正轨,学校也逐步形成了“制度严密、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管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最具挑战的6年财资处工作中,松江新校区建设资金筹备是刘丹华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样是在2004年,那一年全国银根收紧,银行授信冻结,松江新校区建设面临资金断供的困境,刘丹华顶着巨大压力,在上海数家银行拨不出贷款的情况下,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谦和温婉的处事之道和靠谱的人脉关系,合理合规地获得了上海银行五千万贷款授信,解了新校区建设的燃眉之急。她先后经手近6亿的建设资金交付,创设了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与及时结算。
刘丹华摄影作品:拱门
从“小白”开始到规范化管理,“门外汉”刘丹华通过一件件实绩赢得了同仁们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接纳和认同,并分别于2005年、2008年连续两届被评为“上海市教委系统先进会计工作者”,切实践行了“有地位必先有作为”的工作理念。在每一次岗位调整中,刘丹华都心怀赤子之心,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挑战、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破风前行,人淡如菊的外表下其实绽放着一朵铿锵玫瑰。
刘丹华摄影作品:海滩
忠诚温情,点滴均在细节中
“对党忠诚、对组织忠诚,公道正派、一身正气”是组织部、统战部的同事们对刘丹华最深刻的印象。服从党和组织的安排,服从学校的各种安排,坦然面对每一次工作岗位给她带来的挑战和变化。组织部工作任务时间紧、工作量大,作为组织部长的刘丹华六年始终兢兢业业,把忠诚担当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细节中。大到贯彻上级和校党委的决策,开展干部的选任和调整,落实“三严三实”工作和部署“两学一做”工作等,小到文件回收、干部护照集中管理工作,无论大事小事,刘丹华都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坚持程序,遇到困难,迎难而上。
与组织部同事开展支部活动
“今日事今日毕,事事有归因,件件有着落”是刘丹华工作的基本原则。6年组织部工作中,除非有特殊工作安排,每一日她都是晚走清理当天未了的事;每一次开会,她都精心准备,带着材料和办法同大家商榷。有一场会议准备时间较短,但开会时,刘丹华已经利用工作间隙列好了20多项工作清单,部门同事看到时都惊讶于她的高效。有时候工作任务比较紧急,同事们会在凌晨1、2点,甚至更晚的时间收到刘丹华的邮件或微信,而第二天早晨,又会在办公室准时看到精神抖擞的她。
刘丹华摄影作品:海珠
去年,刘丹华一度染上肺炎。同事们一致认为,这场来势汹汹的病是高强度工作给累出来的。当时刘丹华已经感冒咳嗽两个多礼拜了,“轻伤不下火线”,直到有一天开会,同事们发现她脸色苍白,全身无力,和平时状态完全不同,在栾绍兴等同事“逼迫”下,她才去医院确诊是肺炎。住院期间,刘丹华放心不下工作,经常左手还输着液,右手打着电话处理工作。
刘丹华摄影作品:布达拉宫
对己严格,对工作高要求,多年来刘丹华以一名纯粹的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同事袁付平的印象中,“她始终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而努力奋斗。”牵扯利益、荣誉方面的事情,刘丹华从不考虑自己。曾经在给学校师生、党员干部开设党课、讲座、培训时,按照规定授课者是可以领取课时费的。但她从来不要,偶尔推脱不了,也会把课时费交给党支部、交给组织。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工作,她觉得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刘丹华摄影作品:雪中飞狐
作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和统战人士之家的“家长”,不占用平日工作时间,每每寒暑假或是休息日,刘丹华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冒着严寒酷暑,看望慰问挂职干部、统战人士、生病或需要帮助的同事。对待学生亦是如此,刘丹华与数个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经常自掏腰包帮助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在投身组织工作、党建工作的同时,刘丹华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一颗真心结交了许多党外朋友,为我校民主党派、统战团体提供了发展、发挥作用的诸多平台,拓展了学校统战工作的新领域,推动了学校统战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得到了上级统战部门的赞许和认可。
无论工作压力多大、强度多高、节奏多快,刘丹华总是呈现出温柔、优雅、美好的最佳状态,劳累心烦等负面情绪都是深藏于心,尽可能平衡工作和家庭。她九十多岁的婆婆在养老院时她时常前去探望,问寒问暖,去年底婆婆身体状况急转之下,几度病危,现仍在住院治疗,刘丹华象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忙前忙后,两人关系胜似母女。今年学校召开党代会期间,刘丹华常常加班到晚上,忙完之余,她还会去病房外悄悄看一眼婆婆,再悄悄离去。在学校慰问干部时,她却划掉了丈夫的名字,还许下“命令”不允许部内人员前去慰问。
刘丹华把学校当成家,把同事当成家人。对每一位同事都非常关心,谁家孩子生病了,谁家老人有什么事,谁家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她都会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尽心尽力出主意。“她就像大姐一样关心大家。工作中,她会严格要求,也会在关键时刻挺你;生活中与她相处满是温情,很舒服。”栾绍兴感慨到。
刘丹华摄影作品:米拉之家
伉俪情深,我是为了遇到你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理科生刘丹华在高考时却与自己理想的上海中医学院失之交臂,阴差阳错误把华政填写到了调剂第一志愿,就这样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调剂至华政法律专科学习。“报志愿的阴差阳错就像是为了遇见他一样”,刘丹华在古朴典雅的华政园认识了相伴30年的人生最佳拍档——现任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的陈大伟老师。就像无数美好的校园恋爱故事一般,性格阳光开朗、多才多艺的陈大伟走进了刘丹华沉静孤独的内心。
携手走天下
30年携手并肩共进,是恋人、是夫妻、是师友、是搭档,罗曼·罗兰曾说,“生活是双方共同经营的葡萄园:两人一同培植葡萄,一起收获。”工作之余,刘丹华和陈大伟也会因共同的摄影爱好,利用寒暑假,走过国内外的原野山川、阡陌小巷、高山大海,用影像记录下他们的缤纷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性格互补的二人用平平凡凡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真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和坚强后盾的幸福真谛。
一起拍!
她坚持游泳、练太极,她说是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必须保有健康的身体,现在的她还开始每天学习英语打卡朋友圈,督促自己还要变得更好。对于未来,刘丹华笑着说,“做好每一件事情,等将来有时间了,还想多做做志愿者。”
刘丹华摄影作品:斗兽场的温情
作为凝练“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华政精神的重要参与者,刘丹华35年来真正成长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她在对华政几十年如一日的尽善尽美奉献中,获得了事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她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努力刻画出一个大写的人。
刘丹华浓缩呈现出一代代华政人勇猛精进的奋斗画面,见证了华政1979年复校以来砥砺前行的重要历史时刻。她相信,每一位华政人都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美丽的华政园也将成为更美好的华政园。
明天会更好!
采写 | 晓雨 高云微 谢钱钱
编辑 | 晓雨 郑钰馨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投稿请至ecuplweixin@163.com
常年招新 @华政通讯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资讯 @华政报 / 官网 / 微博 / 头条号 / 澎湃问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