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上大文科发展之所以能够后发而争先,并保持持续向前,正在于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本系列报道分别从不同学科、学院遴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以专题报道和短视频方式展现他们的丰采。
他爱好文史
兢兢力考证,谦谦沐儒风
孜孜笔不辍,屡屡铸佳作
他热爱学生
讲授古今中西人与事
情谊满桃李,处处总关情
他就是文学院的张勇安教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史世界吧
倡导学科交叉 助力学科发展
作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勇安教授深耕世界史学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英国惠康基金(Wellcome Trust)重大科研项目等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学者等诸多荣誉称号。
在诸多头衔之下,他既承担着学术工作,又有着学院院长的行政职责。于科研工作,需要专业的精进提升;就学院而言,则是跨专业的综合发展与全方位统筹。作为世界史学者的张勇安教授,又是如何看待各学科的学术发展之路呢?
“学科是学院、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尊重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调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推动学科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张勇安教授如是说。建设好传统基础学科,是立院之本,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如何能够在变局中谋新机?“打破学科壁垒,跳出自设的学科限制,可能是学科发展的一条新路。”
不仅是学科建设需要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模式,学术研究同样如此。“学科是为管理者更高效地进行校园管理所作的人为划分,而真正面对研究的问题时,我们会将学科边界模糊处理。就我自身经历而言,在选择研究问题时,会根据问题本身的诉求界定学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而不能本末倒置。选择研究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形而上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当下实际问题,利用跨学科的方法深度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正因如此,张勇安教授近年来与国内外同道一起,推动国际禁毒史、西方医疗社会史研究,是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的重要产物,而其培养的硕博士生也多聚焦于这些选题进行研究。
拓展多元渠道 助力学生成长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是2019年上海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中,学生们对于张勇安教授的评价。张勇安教授坚持人才培养是一切工作的重心。身为教师,更是坚持一线教学,他既是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全球文明通论》的主讲教师之一,又与同仁一起录制了50讲的视频课程,还正积极筹划编撰《全球文明史·文献读本》多卷本配套文献读本。正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同时,他积极地拓展渠道,特别是国际合作渠道,努力推动学生走出去。张勇安教授通过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约克大学等合作,成功申请到了英国惠康基金(Wellcome Trust)资助,选派优秀的上大学子赴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双学位项目。2017年,张勇安教授与James Mills 教授联合主持启动“上海倡议”项目,2019年扩大为“中英医学人文项目”。项目执行4年来,上海大学有4名同学远赴曼彻斯特大学,9名学生负笈思克莱德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硕士双学位学习,11名学生参加了为期半年的短期学术交流。这些双学位项目和国际交流机会,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学生站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讲述中国学术。
除了派学生走出去,张勇安教授还与同仁一道,和国际部、国际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合作,设立“国际关系与外交”“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全英文研究生项目,招收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国际学生到上大学习。2016年以来,相继招收了20多个国家的国际硕博士生100余人。五洲四海的学生们已然形成“学术命运共同体”,得以在不同的天地领略多彩的学术风景。
推动跨界合作 服务社会发展
张勇安教授积极倡导开放办院、开放办学,与研究团队一起,搭建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之间的桥梁。他担任上海市禁毒委员会与上海大学共建的毒品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第三届禁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大陆**禁毒社工社会组织——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通过对社会事务的深度参与,积极贡献于禁毒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在他的耕耘与推动下,始建于2010年的上海大学毒品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两次被评为“上海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在上海市禁毒基金资助之下,国内首份专业禁毒领域杂志《禁毒研究》得以创办;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禁毒研究》于2019年改版升级为《国际禁毒蓝皮书》。同时,与上海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合作编刊《禁毒参阅》,这些学术成果已经成为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禁毒工作的重要载体。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通过将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团队多次斩获团中央、上海市的社会实践项目。
“珍惜时间,把握当下,成就最美好的自己”,是张勇安教授给同学们的寄语与期望,“上海大学为同学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源和高起点的平台,只要大家确立目标、定好规划、认真践行,定会不负韶华!”
深耕专业倾心学术
薪火相传情系育人
躬身践行服务社会
张勇安教授的砥砺前行之路
正是上大教师工作的缩影
不负韶华 只争朝夕
图文来源 | 上海大学公众号
图文编辑 |王俊杰
审核 | 陈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