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18-2019学年
本科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
—经济学院 傅施越—
大学四年
(1)上海市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大学优秀学生
(2)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大学学业特等奖学金并获创新创业、公益爱心、领导力、文艺体育、自强不息奖学金
(3)第十三届上海市本科生社科论坛一等奖、上海大学本科生学术论坛一等奖
(4)第十届“财税新声杯”全国公共经济论坛二等奖
(5)第四届全国金融雏鹰培育主题活动“年度优秀金融雏鹰”称号
(6)“知网杯”上海高校信息资源发现大赛二等奖
(7)推免至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找熟悉的模式来做出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的原因或者模式重复的概率。
——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
从无意到有意
我高中毕业于江西省上饶中学,回想起四年前的选择,我曾经偶尔会想,如果当时我填写志愿的时候,不要那么随意,把专业大类的选择上下调换后会是怎样。因自己的无意之举,一个自认为典型的理工男进入了经管大类的大家庭,带给了自己巨大的落差和不适应甚至怀疑,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度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时光。想到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进实验室,心中时常会产生一阵苦闷失落。但阴郁的日子总会过去,转变认知来源于第一门微观经济学课程。从理性人假设、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以及边际效用等这些以前我闻所未闻的专业名词起,我开始领略到经济学无穷无尽的魅力。我感叹和欣赏经济学化繁为简的分析手段和研究社会运行的独特视角,认定了经济学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也意识到,沉没成本不应该干预决策,并且之前对于理工科的执念极有可能如同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中描述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一样,是过度自信。感谢母校大类分流的模式,让我能了解各个专业以后再做决定。最后我也毅然地在专业分流志愿中填上了经济学院,一个充满家国情怀,梦想开始的地方。
从旁观到参与
走上一条对研究的探索路也有些偶然。进经院没多久就去参加了学术导向的经济学院国际班的选拔面试,但是懵懂的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刷掉了。虽然有些挫败,但也激发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好奇。我总觉得自己应该还是有点研究能力的,开始由一个旁观者转向主动参与,开始大量阅读顶级期刊的中英文文献,了解学术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自主学习学术研究中常用的各种方法和统计软件,在每一阶段都不停地总结与思考。尽管过程异常艰辛和漫长,但是收获也十分巨大。有趣的是,这一过程中我的信息检索能力也被极大锻炼,顺便参加了“知网杯”上海高校信息检索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我也通过校级创新项目、国家级创新项目开始了一些研究上的尝试,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成果。而研究的道路越往下走也越迷人,我在文献中和课堂内受到启发,对地方政府债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独立撰写与之相关的论文。尽管这一尝试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难题,好在秉承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也都一一化解,当然更离不开学院老师们的关怀与帮助。可能努力不会被辜负,尝试证明自己而参加的上海大学本科生学术论坛以及第十三届上海市本科生社科论坛,也都获得了一等奖。
由好奇到热爱
实践与研究一样,承载了我对未知的探索与好奇。经院的全面培养让我立志积累中国素材,探索中国现实,讲好中国故事。我来自并不发达的中部省份,基层治理相对弱后,很好奇诸如上海这样的东部发达地区基层治理的情况,希望能够扎根基层亲身感受,便在暑假主动申请参与了学院组织的社区居委会暑期社会实践,实地开展和经历了各项社区工作,尽管有些琐碎与繁杂,但也对上海市基层治理中的现代化、信息化与服务化有了自己的感触和认知。我认为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因而也乐于在实践的道路上一直前行,往后既参与了金融雏鹰培育主题活动也在海通证券研究所进行业界实践,籍此由点及面,加深对于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行业的理解。
由尝试到习惯
关注和热爱社会,这也是经院带给我的成长。志愿活动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能够回报社会的最直接的方式,温暖的生活更应是“社会人”而非冷冰冰的“理性人”。从筋疲力竭的泮池之声新年音乐会志愿者开始,到作为无偿献血、挑战杯、地铁站、火车站等等一系列活动的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在不停地塑造我的品格,尽管有时志愿者活动会带来身体上的劳累,但是帮助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却是无可替代的。参与志愿活动也由尝试渐渐地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结语
最后,这一路走来,算不上多么艰辛,但也有过波折,最初有过犹豫与怀疑,但是坚持走下去便愈加坚定与热爱。这四年下来,如果要说学校和学院给我最深刻的影响,我想,是将经世济民的家国理想和人文情怀深深地注入了我的生命中,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更改和消散。非常感谢这一路上作为坚实后盾的母校和经济学院,感谢学校和学院大学期间的培养,大学生涯虽不过短短四年,但“自强不息,先忧后乐”的校训与“自强不息,经世济民”的院训对我的影响将持续一生。感谢培养我的各位老师和热心帮助的学长学姐,以及一起并肩而行的各位伙伴,你们的支持与陪伴是逆境中的光亮,祝愿上海大学和经济学院都能越来越好。今后无论在哪,我都将感念生命中遇见的你们——我的母校、学院和老师同学们。我希望在未来,无论身居何处,无论做何种工作,都能“经世济民恒吾心”,至少为这个社会做出一点点帕累托改进,既是心愿,更是使命,愿与诸君共勉。
图文来源 | 上大信使公众号
图文编辑 | 周雨欣
审核 |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