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樊锦诗,女,汉族,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根入石窟蟠
1962年,樊锦诗作为北大考古专业学生,到敦煌实习,因严重水土不服,导致根本无法工作,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回家乡上海调养身体。1963年,樊锦诗毕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敦煌急需专业学考古的人,他被北大分配到莫高窟工作,作为一位共产党员,她有着高度的思想觉悟,说到“分到哪儿就到哪儿”。
土房土炕
戈壁荒漠滩
这祖籍杭州长在上海的江南女子,只有让自己慢慢适应大西北戈壁荒滩的生活,住的是土房子,喝的水是咸的,点油灯睡土炕,进城要走几小时,半夜老鼠掉到枕头上之后,掸掸土继续睡。“敦煌确实缺人,如果我走了,敦煌就没有考古人了”,樊锦诗这样说。到敦煌四年后,樊锦诗与北大同班同学彭金章结婚,以后开始两地分居,1968年,樊锦诗在敦煌生下了自己第一个孩子,丈夫从武汉赶到敦煌,已经是孩子出生几天以后了,陪同十天左右,彭金章因为工作需要再次回到武汉。
樊锦诗和彭金章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从25岁到48岁,这23年的时间里,樊锦诗在敦煌,丈夫在武汉,聚少离多,两个孩子也都在敦煌度过童年,之后分别送到上海、河北的亲戚家寄养,大了再送到武汉。2017年,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去世,他曾经为了支持妻子工作而放弃了教授工作,并且也为敦煌莫高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保护敦煌,樊锦诗一家付出了很多。樊锦诗说到:“到敦煌呆多少年也没什么了不得,那些老前辈们,不都是一辈子一辈子的么?其实,慢慢,慢慢就爱上了这里啊。”
主要成就
从上世纪末开始,旅游事业开始突飞猛进。90年代开始,作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的樊锦诗,就一直在推动“数字敦煌”。一方面用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使游客可以“窟外看窟”以疏导游客减轻洞窟开放压力。在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发旅游。
樊锦诗提案建议
而更重要的是把敦煌所有文物信息数字化,以便让后代永续利用。在她的带动下,敦煌的保护与研究都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他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樊锦诗指导工作
“敦煌,我们希望它万寿无疆,它可能做不到,陪着它,你要不断想更好的办法来保护它。”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的樊锦诗,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深入研究敦煌数字化
81岁的樊锦诗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他一直还在为敦煌忙碌着“我是确实没有想到我在这儿能待56年,也就是说,命该如此在敦煌吧。”樊锦诗将所有的奖状,奖章,奖金全部留在了敦煌研究院。“敦煌看着让人着迷,所以我觉得我的心好像一直就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
想对青年接班人说的话
“我们从事的文物工作应该是一代又一代人为他继续奉献的、永恒的事业,整个文物行业特别需要年轻人来关心它、参与它、保护它,为我们祖国的这一项不平凡的事业做出贡献,我们的中华文明5000年才能永远地发展下去。”
颁奖词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领奖
甜酱精选
(直接点击以下关键词)
—精彩视频—
2017毕业典礼|珠江版《成都》|肆月快闪
—大国工匠—
古法技艺|中联制造|两把刀|国家博物馆
—珠江视角—
拒绝诈骗|珠江新变化|跟着《人民的名义》学英语
—优秀专题—
请多指教|你,彷徨吗?|珠江一线牵|实习基地
—马季杯相声展演—
马季|“马季杯”新闻发布会|“马季杯”圆满结束|大学生
图文|毛振宇
排版|毛振宇
审核|校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