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的记忆
记王勇坚先生专著《张家花园古民居建筑艺术》
如果你到过云南的建水县,那么你一定会被这座古老城市的建筑所吸引,除了闻名全国的文庙、指林寺等大型建筑外,那些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就是这座古城的灵魂。在建水城中,沿着临安路一路走来,你会看到诸多的大式建筑和民居建筑,这些“老房子”是建水历史演变的见证。建水自从唐代建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是云南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至今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达百余处,因此,建水有“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王勇坚,男,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云南文山学院艺术学院,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研究。
在建水众多的民居建筑中有一个地方充满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它就是建水西庄的团山村古民居建筑群。如果你从县城出发一路向西,沿着国道223公路行驶13公里,就来到了西庄的团山村,走进山村,这座位于个碧石铁路旁的古村落用它的一幢幢民居讲述着一个个岁月的故事,触动到了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灵。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2012年的8月,获得国家教育部立项的“张家花园古民居建筑构造与美术形态研究”项目负责人王勇坚先生及课题组成员来到了这座尘封了百年的山村,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工作。面对百年历史的张家花园,他们被这座城堡式的建筑所吸引:斑驳的院墙、飞翘的屋脊、青石黛瓦、雕梁画栋、镂木描金,尽显商贾富贵风采;瓦间的青草,皴裂的木板以及残缺的望柱,仿佛又在诉说着那岁月沧桑的变迁,从那一刻起大家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如果你来到这里,沿着进村的青石板路,在距离东寨门50米处、在路的右侧有一圆洞拱券门,从这里沿着青石板路一直走进去就到了张家花园,青石板路是团山村的特色,村内的几条主道都是这种从附近大山里采来的青石铺成的石板路,夏天,光滑的石板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格外耀眼,提醒着你避开烈日的骄阳。秋天,暮归的老牛悠悠徘徊于石板之上,发出“哒、哒”的、缓慢的响声,这是结束一天劳作的声响,提醒你迎接晚饭的芳香。倘若是在雨季,你走在这条青石板上,你会想起戴望舒的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许你真的会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张家花园古民居建筑艺术》这本书的撰写就基于这座美丽的古城。这本书以团山村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追溯张家花园的建盖历史与背景,进而对张家花园的民居建筑形式、建筑构造及美术形态进行分析研究。作者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绘制了大量的建筑测绘稿,拍摄了许多的建筑摄影照片、手绘了许多的建筑速写,在书中,通过对张家花园建筑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对建筑结构中美术造型与传统文化寓意的分析来展示云南民居建筑文化,探索民居建筑的传承发展问题,通过挖掘建筑造型的文化寓意与审美特征,论述了张家花园建筑的时代特性,描绘了张家花园的建筑结构风貌和清末时期云南地区的文化生活风貌,并试图探索滇南古建筑乃至中华古建筑传承的文化符号。
五年磨一剑。书籍的出版凝聚着课题组工作者的艰辛,翻开书本,当我们回望这段岁月;再次凝视张家花园的时候,那些过往的情景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付出是值得的。在书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生存的艰辛与快乐,看到了建筑艺术的美,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态度。
正院前院隔扇门上鎏金的木雕已经斑驳,雨巷里,牛圈门被几块厚木板紧紧的钉上,结满了灰黑色的蜘蛛网。张家花园已物是人非,剩下整座院宅,留给后人无尽遐想,也许,那些尘封的往事再也不会被提起,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却有幸被保留了下来。如今,记录在《张家花园古民居建筑艺术》里。
但是,我们也发现,张家花园的部分建筑正面临毁损和倒塌,张家花园谷物粮食库房由于是土掌房屋顶,屋顶土层被雨水冲垮,土层下的密梁已腐朽断落。正院后院堂屋二楼檐板断塌,破损非常严重,由此看来,张家花园以及团山村古民居的研究保护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
带着一本书,背上旅行包,看时光荏苒,读岁月流金。张家花园带着封尘的历史记忆静静的伫立在这里,等待你启程的阅读。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