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 | 杨江波:文化上河东,情暖百姓家

云南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教师节特辑 | 杨江波:文化上河东,情暖百姓家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编者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以典型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培育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特推出“弘扬高尚师德传递信仰力量”专题人物报道,以此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发扬奋斗精神,强化使命担当,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云南师范大学

在地处偏远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上河东村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创办书院、举办画展、改善村貌,将文化艺术带进了偏远的大山里。对他来说,文化帮扶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乡村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他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云岫书院创始人——杨江波老师。

云南师范大学

小书院· 大作为

杨江波老师说,“云岫书院”取自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云岫”代表着乡村的诗意栖居,乡村振兴和文化自觉自信密不可分,文化帮扶在精准扶贫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云”也代表云南,“岫”表示山谷里的云,梁河县上河东村就是一个云雾缭绕、风景优美的地方。杨江波老师希望通过这个名字增强当地年轻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乡愁”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

云岫书院虽然小且地处偏远,但着实大有作为。虽然才创办一年多,但云岫书院规模格局都已健全。为了将村里的文化建设好,杨江波老师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点”的思路——以书院为中心,中草药文化陈列馆、村史馆,以及古井文化景观建设为两翼。云岫书院就地取材,将村公所院内原本的木楼进行改造,一楼的两个房间为书院,相邻的另外两间房分别打造为上河东中草药文化陈列馆和村史馆。长年流水的界端古井为书院文化增强了灵感氛围,也营造了一个寂静良好的村居环境。为了打造“乡愁”文化,杨江波老师充分考虑到古井、古树的历史人文,为它们题词、刻匾,让这些原先的事物既保留了旧有的人文遗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为村子营造了更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了乡村魅力。

提起书院的建设过程,杨江波老师坦言面临过很多困难。精准扶贫工作繁忙,书院的一砖一瓦、一点一滴只能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完成。特别是在书院建设初期,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新事物要被认可接受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书院的逐渐成型,村中文化景观不断得到完善,如书院中陈列着诸多在本土收集到的手工艺品,滋养了十二代村民的古井也一改颓废的原貌,被打造成了具有感恩教育功能的古井文化景观。对此,最兴奋的是当地的老人,他们常在古井旁兴奋交谈,“杨老师,谢谢你!来家里坐坐!”这些质朴的言语中透露出村民的肯定和感激。慢慢地,村民们产生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开始主动关心书院、参与书院的建设和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为书院提供了建设经费,除此以外,杨江波老师也发动诸多外界人士来关注书院的发展,捐款、捐书,提供茶艺老师,数位专家学者还受邀担任了书院的顾问。云岫书院借助各界力量逐步壮大,帮助上河东村追溯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书院的运作也不仅仅依托师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几位老师,杨江波老师还建立了“云岫书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来协助书院的日常工作和事务,而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当地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者协会为他们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也培养了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多文化· 共发展

在杨江波老师眼中,上河东村有很多既具美感又有价值的事物,而精准扶贫其中的重要工作就是找到这些并激发出来。当地的界端小学处于偏远山区,美育师资极其短缺,美育环境也很薄弱,当地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杨江波老师将当地的自然风光及村民日常生活、民族特色等各类风土人情作为素材,创作了上百幅水墨画作和十几万字的扶贫笔记。在云师大的支持下,利用书院的文化作用,联合举办了“美育进校园活动”“中华小学学生美术作品展”“杨江波扶贫主题国画作品展”,通过这些活动来弥补乡村美育的缺失,也让孩子们获得艺术熏陶,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填补留守儿童心灵的情感寄托。

云南师范大学

杨江波老师发现本地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土罐、织锦、根雕等,这些都是乡村的珍贵文化。云岫书院将努力把这些当地的传统文化优势资源整合起来,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当地村民们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中草药文化资源是上河东村的又一个特色,当地有两百多种野生中草药,并且很多本村大学生也都在中医药专业学习。杨江波老师认为,这是上河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他带领志愿者制作诸多中草药标本,并以写生图画的方式来呈现,他们计划到楚雄举办中草药文化的主题画展来宣传和提炼本土中草药文化,以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

准发力· 真扶贫

在扶贫工作期间,杨江波老师积极学习党的扶贫政策和治国理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杨江波老师带来了莫大的精神支持和鼓舞,也教会了他不少基层工作的方法,为他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此外,家人的支持也让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基层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杨江波老师并不只是把扶贫工作看成一个单纯的政治任务,他用心用情帮助上河东村,将专业知识和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用文化帮扶带动精准扶贫,积极打造云师大扶贫工作亮点。他说:“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扶贫干部应该真正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贡献力量。其次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应该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作。”

云岫书院的建设虽然只是杨江波老师扶贫工作中的一部分,但这里面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如今书院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发展得越来越好,对此,杨江波老师十分欣慰和自豪。他动情地说:“即使扶贫工作结束了,我离开了上河东村,但我也会一直关注书院和村里的发展,因为这里就是我在云南的第二个故乡。”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往期精选:

我校举行庆祝第36个教师节暨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

今天,这些最美的祝福送给最可爱的您!

教师节特辑 | 祝光涛:农作物基因组的解码人

文字来源 | 周玲萍

图文排版 | 年紫若

云南师范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本科院校-云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云南师范大学-教师节特辑 | 杨江波:文化上河东,情暖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