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展览信息
◎ 线下展期:2020年6月28日—7月4日
◎ 线上展览:2020年6月28日开通
◎展览地点: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地下一层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20届本科毕业设计20件作品中共展出8件影像作品,6件装置作品,1件行为艺术,2件摄影作品,2件影像装置作品,1件现场录像作品。
作品简介
作者:蒋奔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规格:时长 2h44mins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三代人的故事。
太阳很厚还的离奇还好能砸出洞
作者:朱秀梅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规格:时长5h宽高比为9:16大小可变
创作的初心是关于手术卧床的经历,用影像呈现为可见和不可见两部分。可见部分是现场直接播放,以摆放着电视机的窗户为拍摄对象,不间断地记录从白天到晚上窗边景象。不可被直接观看的影像部分,是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表现的内容是处于幽闭状态中人的幻想、谵妄或欲望。
Can you dance with me?
作者:李双越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规格:时长7mins 1个24寸 2个10寸显示器
舞蹈开始时,这两个人便成为了一个家庭。
静乡
作者:邢剑影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规格:时长5mins 使用一台24寸显示屏播放
纪录片形式探寻怀旧语义下老屋、老人的生活,全方言语言记录,思考故去的事物对当下的意义。
wet shoes
作者:叶微尘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规格:尺寸可变
“另一些事情将会发生,只是不知道在何处,是什么事情。另一些人将会冲向他们,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是谁, 有多少种形式,带着什么意图。假如他可以选择,也许,他不会成为敌人,而允许他们过上某种生活。”
“再”见
作者:马睿琪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规格:时长5mins4:3显示器播放32寸
再见,所有的无法逃离。如果抑郁是无法避免的情绪,那么究其本质是什么?
义警
作者:王宇嘉
作品类型:影像
作品规格:使用1台24寸熊猫显示器播放
8-10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围坐一圈,从一个人开始,用他能想到的一种笑法大笑(要求是有声音的大笑),其他人按顺时针依次模仿这个笑声,一圈结束后按顺时针次序换下一个人提供另一种不同的大笑的方式,其他人依次模仿。
小市 ——weeping meadow
作者:朱怡君
作品类型:影像装置 (三屏)
作品规格:3mx3塑料 碳纤维 木块
我也有过自私的想法养一匹纸风马 在每一处瞬息而逝的音景里做一个自由的牧人
早餐
作者:罗凯心
作品类型:影像装置
作品规格:时长6mins 80cmx80cmx95cm
将影像与装置结合,制造一个迷幻、矛盾的生活小场景,以早餐的形式呈现,影像内容为虚假夸大的新闻,报纸上的内容与影像中的内容互为矛盾。
作者:毛恒予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规格:尺寸可变
所有的元素在它们彼此接近基础上,共同唤起一个神秘的世界和充满诗意的遐想。它在符号与生命间互相定位,位于被看见的和消失的,已知的和假定的,温柔的和残酷的交集中。这是一首无声的乐曲,夜晚音符们出台表演,也有很多人闭上眼睛。
愚人舟
作者:俞文杰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规格:3mx1.8mx1.5m
理性凭借着科学与工业的成就,变得越来越蛮横、越来越残酷,它对人性的压抑已经由外部环境和活动空间深入到人的心理底层。而且它并未就此而至,还在继续寻找新途径,压迫人性的新层面。疯狂不再单纯是一种生理现象。
宴
作者:郑悦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规格:2mx2mx0.75m
是盛典,还是审判?来吧,参与这场钢筋森林的狂欢
看,我们遗忘了的。
作者:贾卓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规格:2mx2mx3m
记忆与遗忘在社会团体应用里无法避免的具有集体性与同一性,我通过创作的方式对现实遗忘的遮蔽性进行思考,同时以此呈现与观众,希望能带个观众思考刺激点,能够反映现实网络社会由于多样冗杂信息形成的快遗忘的现象,在这个环境中能够认识到“本真”存在,明确自身最终目的,思考自我产生的个体价值。对于外来的束缚以及普世的遗忘,尼采提出,我们通过哲学,艺术性的遗忘进行自我修复。在艺术创作中同样适用,对于经验与客体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主动遗忘消除两者之间的禁锢,进行重构和创新,忽略掉自己的存在感,达到建造起一个纯粹的独白意境,意为重建遗忘领域。
击石
作者:董亚江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规格:一块布3mx3m ,两堆石头间距约5米。作品尺寸可变。
在一间房子里,中央挂一块布,将从山上滚下来的碎石头找来堆到布的两侧。两侧的人隔着布,朝对面扔着石头。在布的两侧,各有一个投影仪,播放着前一天扔石头的布面录像,将投影投在中间的布上。站在布面前可以看见视屏里的石头砸在布面上,路人可将石头捡起来扔过去。
歧路
作者:阮乙
作品类型:装置
作品规格:3mx1.6mx5m(主体物尺寸0.7mx1.6mx5m)
通道的端点意涵着什么?失去端点的通道所敞露的意义空白又能被什么所填补?是对主体际关系的想象力还是被现代化空间所隔绝的一次次个体呓语?抑或是在感知混沌中对现代化空间的“便捷”执迷不悔的着魔?
蜉蝣
作者:吴左优
作品类型:摄影
作品规格:90x60cm
想象一种生物,生命只有一瞬,方生方死,呼气时生,吸气则死。来到世上,只留下一条行走的痕迹。
落水鸟
作者:廖培杏
作品类型:黑白胶片摄影
作品规格:A2(42x59.4cm)3张,A3(29.7x42cm)6张
源自与陌生人对抗生活的重复和枯燥的喜悦。
不再有明天了
作者:许晟楠
作品类型:行为艺术
作品规格:2mx3m的空间里做现场表演
将一只青蛙放在凉水里,然后慢慢得将水煮热,水温变化慢,开始时候青蛙会因为水温舒适而在里面悠然自得,而随着温度慢慢上升到它承受不住的时候,它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跳出去了,最后被煮死。太舒适的环境中往往暗含着危险,危险刚开始的时候,也容易因为舒适而被忽略,等真的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危险吞噬。
平
作者:陈研
作品类型:现场录像
作品规格:160cmx90cm,投影仪播放
二人蒙着眼划船;岸上一人间隔发出不含语义的声音,为行舟者指示方向。
冰山移动
作者:韩玫
作品规格:5x10寸 彩色影像
从“消耗”这个词汇开始,用实验了解消耗,阐释消耗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实验艺术立足于当代艺术系统,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打造全新的艺术领域。从视觉艺术教育出发,通过对装置、影像、身体等多种媒介的综合开发,激发当代艺术语境下跨媒介创作的叙事潜能,打通传统艺术与实验艺术间的界限。从创作的角度,注重以“身体”、“物”为基础的艺术;在时间与空间叙事的转化中,强调现场性、事件性与社会性。主动、自由且综合的艺术创作是实验艺术所要追寻的方式。
实验艺术系在以实践作为研究的前提下,倡导项目制教学,将对创造力的培养内化于教学机制中,分阶段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在初始阶段打破学生的教条观念和惯性思维,解放其僵化的感受力和格式化的认知方式。接下来确立“造物”的观念:在大量基础性训练中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创作语言;最后阶段对应学生毕业后如何自觉地延续创作。通过在毕业创作阶段的深入思考和研习,形成独立创作的意识和能力。相对应的,在教学课程安排上采用五学期程设计的线性进阶方式,整体安排课程;单课程长时段设置,采用“课程包”的式,每学期解决个“问题”;实验艺术系的三个主要方向“三线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交叉,相互吸收、整合教学资源;同时,每学期三分之一的课程设置为全系共同参与的跨媒介创作孵化季,作为阶段成果展示、带动教学并为全系师生提供集体创作机会,提高团队创作能。
编辑|齐亭婷 廖垣
审核|管怀宾徐元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全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