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休息了几天,顺便整理了一下思路,每天都有很多人单聊我咨询杂七杂八的问题,但我看你们似乎也问不出什么像样的问题,甚至于有些学生问的问题令我匪夷所思,说实话我挺失望的。暑假已经接近尾声了,想必你们已经从辅导班“满载而归”了,可为什么总感觉你们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甚至于相当多数的学生自己都闹不清楚这十几天的集训到底学到了什么。
鉴于你们也问不出什么像样的问题,我只能根据我的节奏走了,这几期我们来挑选一些范文进行讲析,前两天我翻阅了一下张福起那本《影视作品分析》(第七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拼拼凑凑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一本在编导生中有巨大影响力的书,居然还是这种编写态度,着实是令人失望,里面的例文大部分不是给编导考试所准备的,而且不大可能是高三学生写的,高三的学生写不出那么有深度的文章,有深度的文章不大可能是高三学生写的,这句话有点绕...
为什么,因为影评说到底是艺术分析,但凡是艺术分析,就和一个人的阅历修养和知识体系相挂钩,一个人多大年纪,有着什么样的阅历和学识,从文章上是可以看出来的,不过这不妨我们作为参考,而且我认为这种例文,越高深越好,与强手过招,才是提升最快的方法。
我没有找到这篇文章的电子版,就拍照上来了,大家凑合看吧,如果你们有这本书的话,在第191页。
首先,我为什么选这篇影评作为例文,我承认我有私心,一是因为确实好,二是证明我的观点,张福起的书中例文,都不是高三学生所写,比如这篇,作者权~~,,我知道她,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像这样的文章,怎么可能是一个高中生写出来的,大家不要有压力,即便写不了这么好,最起码可以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走吧,三是张艺谋的电影考试频次特别高,《活着》和《归来》是我最爱的老谋子两部影片,像这样的带有文艺气息的电影,更是容易被考到。
是不是感觉例文中的用词和语句都很熟悉,但就是我认识它,它不认识我,是不是感觉感觉似曾相识,就在脑子里,但是就是自己写不出来?是不是感觉例文中的句句都是精华,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但是逻辑又充分,语言又流畅,论据又合理,观点又能够自洽?
我告诉你,这就是文章的水平,大音希声,重剑无锋,整篇影评,没有生硬的理论点,没有极为深刻的视听语言解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我也未必能写的出这么好的影评,但是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因为考试,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
下面我们在仔细的研读一下这篇影评,我用一个阅卷老师的视角,来告诉你们为什么这是一篇高分影评。
1.每个段落都有起始,更有总结,这是这篇文章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全文一共5个段落,其中2.3.4段采用了一模一样的对仗套路,起落有节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是一个引子,引发观点,然后根据电影的情节加以证明,最后一句作为总结,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布置的,大家仔细看,作者把最富有文采的语句,不是用在开头第一句,就是放在结尾最后一句,整体来看,就像是诗文一样的完整。
2.以故事进展为中心,向两边铺开,这是很多同学采用的写作办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想要写好却不容易,因为你需要准确的记录很多电影的细节,并且夹在文章中用来证明你的观点。
3.第一个段落和最后一个段落直接呼应,这就好比两只手,把内容捧在中间,非常高级的写法,大家可以借鉴,即便效果不那么好,但是这是种写作的框架,给人一种“高级”感。
4.大家看最后一个段落有曲线的部分,作者只用了大约200字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这就足够了,不需要你每句话都非要写成标准的注脚评论,并且像这样的语句,几乎是万能的!大家甚至可以背下来,当做很好的模板来套用,如果你的影评最后结尾能够出现这样的几句话,是能够直接产生加分效果的。
写在最后:我用了将近50期公众号将编导的知识框架大概讲了一遍,由于只能隔着文字面对你们,我不确定你们到底掌握了多少,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效果,下一步我计划试着用视频的方式来讲解,我希望你们有什么问题能够直接告诉我,无论什么方式都可以,你们很多人有我的微信,也在微信群里,我计划根据你们的问题,来布置视频的授课内容,当然了,免费的,我暂时不打算收费,并非我不爱钱,而是实在想不到一个好方式,来向你们收费,那就暂时这样吧,能帮助多少人就帮助多少人,效果好坏走一步说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