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了,奉劝大家没事别出门,办事就再等等,我出去三天,折腾一圈,除了浪费了三个口罩之外,啥也没干成,白跑一趟,为了避免接触,本就复杂的审批手续加上各级有关部门短时间内仓促推出的“便民APP”堪称反人类设计,我放弃了,延期罚款就罚吧,我认了...
1...2...3...拉回正题...
今天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校考题「《玩味京城》第三集“小台大戏”」讲一讲不分题式的纪录片影评大致怎么写,例片链接在这里:
http://网址未加载网址未加载/video/C40855/3becd8ac069043c1a51baf75e3a2f01a
我个人把中传、浙传这样的影评题称之为分题式,类似于下面这样
而类似于南京师范大学《玩味京城》这样的题目,没有问出具体的问题,只是给出了800字的篇幅要求,需要你自选角度,所以,难点和重点在两点,第一,选好你的分析角度(别轻易给自己增加难度);第二,组织好你的段落布局(别散,避免东扯一句西扯一句)
我本人对于《玩味京城》这样的纪录片是比较抵触的,完全没有兴趣,因为题材我丝毫不感兴趣,其次节奏太慢,短时间内能够获取的信息量少之又少,但是没有办法,既然这是考题,而且是热门考题,近年来有关于传统文化艺术类的影评题又频繁出现,时长在20分钟的纪录片又是重灾区,所以我会强迫自己去写一写(必备薯片加肥宅快乐水,不然看不下去...)
这里多说一句,纪录片影评未必就一定要按照“主题+声画试听+细节例子+现实意义”这种固定的写作手法去写,就拿此片为例,声画关系,或者视听语言手法上能够去分析的地方确实不多,写无可写,如果硬写就会掉入“凑字数”的死胡同
但是我能看懂它讲的是什么,或者,我至少能够看懂它想讲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我选择主动放弃声画视听,转而采用“主题+主题+主题”这种写作手法,目的就是采用三层结构,去保证我影评的完整统一,这是一种比较笨的办法,但在我确实没有好思路的情况下,至少保证我能把影评写完,而且不跑题
(第一个部分)本片以展现“京味儿”传统艺术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电视纪录片本体手法,以张谦、路宝刚二位鲜活代表人物为讲述线索,把多种艺术形式与京城本地独特文化形式融合一体,开篇便以拉洋片与皮影戏作为切入,不仅把观众领进积淀深厚的京城,也把观众带进京城手艺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以纪录片的手法诉说艺术人物在小小的舞台上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编织人们的喜怒哀乐,制造种种惊奇,奏响人生中大戏。
(我直接写明了人物姓名,以此来证明我确实捕捉到了细节,基本上所有的纪录片都会将主题贯穿到人物和故事上,所以,开篇第一个部分,我就写明了叙事方法,写明了片中想要表达的含义,写明了主题,仔细阅片就能够发现,“小舞台”和“大戏”这两个关键词是频繁出现的,所以往后每个部分,我都会以此来作为关键信息)
(第二个部分)北京,五代古都凝聚着中华文明智慧的手工技巧,匠人们在现代社会里用双手延续着原始的传统,通过那些古老的手工艺,我们能看到的是古城北京独特文化的形成过程,用手艺和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下文化大爆炸的年代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手艺人们在今日重新寻找生存的空间所付出的努力。
(从片名《玩味京城》就能够看出来,这是个多集系列纪录片,本片只是其中一集而已,所以本集一定是和全系列结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一个大主题,那么可以断定,关键词有二“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味道”,因此,第二部分,重点去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部分相对比较难,因为弄不好就会被打上“重复”和“凑字数”的嫌疑)
(第三个部分)聚焦北京地域特色民间艺术形式,探讨现有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方式,在地方传统艺术形式日渐式微的今天,如何运用新的创作与表演手法,在重重压力与责任下,突破技法与思维的局限,更好的将传统进行继承与发展,在小小的舞台上,用技艺与坚持,为传统手艺的回归积聚能量,为陈旧的手艺因为鲜活的手艺人,焕发新的生机。
(最后一个部分,聚焦到现实主题上来,纪录片影评最后屡试不爽的一个套路就是,找准片中内容与时代的关系,时代,一定是在飞速变迁的,内容与时代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物件与时代的关系,或者说矛盾,这是重点,上面那些像是套路化一般的语言,大家有兴趣可以背一背,把名词一换,就是现成的答案,连脑子都不用动)
写在最后:
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类的纪录片,尤其是片长在20分钟左右的,一定要注意,这就像是高考英语中的大作文,绕不开,躲不过,而且又有一定的固定写作模式。
而我个人的观点有些残酷,我认为极为小众的传统艺术形式,无论如何保护,都只能在时间上尽量延长存活的时间,而无法避免被时代彻底抛弃与消融的结局(这句话是我自己说着玩的,非常不“正确”,千万不要写在卷面上,不然肯定会被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