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去凑那讨论政策的热闹了,总之还没明朗,等消息再放一放再说,也就这几天的事儿了...
也不再分享什么干货知识了,最近不需要,反正东西都写好了,大不了考试前直接放出来就好了...
我们今天来讲一个故事,我自己的故事
.............................................
我高中的学校是省级重点示范中学,高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班主任在班里统计选择文科的学生,让大家自愿举手,当时的场景我记得特别清,加上我,举手的一共8个人,可要知道,班级里面有70多个学生...从周边同学投来的眼神中,我读解到——“他们以为我可能要在文科班沉沦下去了”...这是第一次受打击...
高二开学,文科班报到,原本成绩不算特别好的我,看着墙上贴的班级名单,居然莫名其妙的名列前茅,一边虚荣心开始上升,一边又不禁为文科班整体成绩水平暗自担忧...这是第二次打击...
走进新安排的宿舍,没有人,但我的上铺室友明显是刚刚洗了衣服,一件硕大的球衣就晾在床沿边,我凑近看了看球衣尺码,195XXXL...不用问了,体育生,第三次打击...
短短两天,三次打击,我感觉我的未来一片黯淡...
当天晚上,我爸和我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这种长谈近30年只出现过两次,除了那天,还有一次是在我选择娶谁回家的时候,很不幸,这两次我都没听他的...
我爸给了我三个选择,第一,放弃现有的学籍,去天津,那里分数低,我妈全程陪读监督两年,以我爸的估计,读一个211基本不是问题;第二,还在现在的高中,但要去学编导,未来走艺术,我问我爸编导是个啥,我爸说他也不大清楚,但应该对你有帮助,上个优势本科的悬念不大;第三,继续就这么读下去,结局很可能是读了一个普通本科,再不济就去当兵,回来给你安排工作,买房结婚,一日三餐,平平淡淡...
我说平平淡淡就挺好,我就是个平平淡淡的人,不喜欢折腾,不想去天津,也不想学艺术,我爸说——“别装了!你不知道知子莫若父吗?你是那安分守己的人?”
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实在太强了,高二那年8个人一个宿舍,到了晚上,有跟女朋友打电话的,有在看古龙小说的,有翻墙出去上网的,总之很难在12点之前睡着,第二天5点半就要开始早自习,浑浑噩噩读了一年,成绩不好不坏,每天困得要命,眼看离目标越来越远,回家告诉我爸,让我去看看这编导到底是个啥玩意吧...
高三按照成绩重新分配宿舍,这下如鱼得水,年级前10的男生全在我们宿舍,每天晚上大家自觉熄灯之后再挑灯夜读,我们8个人的成绩和其他人相比,远远拉开差距,每天晚上都会有巡查老师亲自来到宿舍,嘘寒问暖,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拼搏努力坚持,未来学校的骄傲就看你们了...
但是,慢慢的,大家心态开始崩了,因为临近高考,遇到了瓶颈期,边际效应逐渐递减,逐渐的就都不想再去冲什么名校了,安安稳稳读一个一类本科就挺好,这时候,学校所谓的那种誓师大会频繁的开,那时候感觉学校食堂的老鼠都在苦读,吃饭的时候桌子上不放本书都不好意思把饭咽下去,每天踢会儿球就会有愧疚感...
百天誓师家长会,班主任把家长和学生安排在一起召开,一个后来考上武汉大学表演专业的女孩上台演讲,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自己有多么刻苦,有多么艰难,如果考不上,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老师和同学...引得众多家长跟着一起流泪,班主任在旁边满眼含泪的频频点头,她台下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女儿这么努力,哭的跟刚刚死了自家男人的寡妇一样,那尖锐刺耳的哭声到现在都让我无法忘记,但同时我又觉得她好骄傲啊,眼神中透露着“活该你们考不上,活该我女儿比你们强”的情绪,虽然那时候我还不到17岁,但依然体会到了丝丝恶意,以及这个社会和高考制度莫大的讽刺...
但印象更深的是我妈后来的话...
我小声对我妈说——我这样,是不是让你很失望,我是不是也应该上台激昂慷慨的励志一番,然后你配合一下我,咱俩也让他们哭哭?
我妈明显也被刚才台上母女的情绪所打动,但是她拭了拭眼角对我说——“你能再努力一些,我当然会更欣慰,但我希望你明白,你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与其他人无关,如果学习让你变成了一个扭曲的性格,是为了谁而学,你爸和我宁愿你考不上,那样还不如让你爸把你送到部队去,当个小海军,体魄强健,做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也不错...”
我听闻心里其实特别感动,但还是故作镇定的跟我妈开玩笑说——“海军现在工资高不?分房子、发老婆不?”
我妈说——“挺高的,比一般本科毕业高多了,而且天天困在闷罐里,有钱你也花不出去!...”
说罢我俩会心一笑,接着看台上母女嘉宾的“真情表演”...
就因为我妈这些话,一直到现在都让我特别受用,因为让我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谁,是为了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科技和医疗都在进步,人生动辄100年,本科才四年而已...
一件事情发生后,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质疑不公,一定会有人煽动情绪,也一定会有人趁势谋取私利,但更要清晰的看到,还有一小部分人,在低头写写画画,不做声...
我们改变不了这种现状,也左右不了政策和舆论,唯一能做的就是,准备好“氧气包”,等到大水真压下来了,第一个浮到水面上呼吸,或者最后一个被淹死...
就像我们高三寝室那八个人,当年熄了灯,骂完同学骂老师,骂完老师骂校长,骂完校长骂学校,骂完学校骂招办,骂完招办骂这该死的地域不公与制度不公,但最后,无一例外,哈哈一笑之后接着看书去了...
时至今日,我们几个也是最好最好的朋友,工作生活上彼此支持,只是“骂”的对象变成了局长、部长、行长、董事长...
而那个昔日声泪俱下的女同学,也确实考上了武汉大学,虽然顶着名校的光环,但也无法改变表演专业毕业难以就业的事实,如今在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会领着一群大爷大妈唱歌跳舞参加比赛,从朋友圈看到,每日纠葛于婆媳关系,直至后来离了婚...想必现在可能把自己唯一一张毕业证,弄个镶金边的镜框贴在墙上,日日给自己的儿子励志...
她赢了,赢得很彻底,因为当年我所期望的“平平淡淡”,我没过上,她过上了...
若干年后,有一次我看到全国高考招录人数对比图,才发现,我高考的那年,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2000年至今竞争最惨烈的一年,那一年全校一本录取率只有33%,即便我的母校是全省排名前几的高中...
这个故事,跟艺考政策无关,但其中隐藏的含义,不知道大家GET到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