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看待7岁女孩商场偷东西,亲妈报警。
前不久《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件事,7岁的女孩在商场偷拿玩具。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妈妈于是想到了报警。在民警劝说教育下(原话是你知道什么是犯法,你知道坐牢吗),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警察叔叔也进行了批评教育,告诉她下次不能再这么做了。
对于这位虎妈“大义灭亲”的教育方式,网友们议论纷纷。
很多人夸妈妈做得好,用警察的威慑力教育孩子非常有效:
而也有相当多的人觉得妈妈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我把这个新闻的视频放在下文中,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不少人都围观这个小女孩,警察又是拍照又是问询的。这孩子没有压力估计是不可能的。
女孩妈妈后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位爸爸为了教育女儿而报警。这位母亲也效仿了。
我在网上看评论,发现有些观点还是非常好的,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比如有人说,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在浪费警力。
确实也是,警察维护治安是首要任务,7岁女儿偷了东西,应该父母可以解决好,不应该借助警察的力量去帮自己教育孩子。而且妈妈也明知道未成年人是不会受到警察的处罚。这确实有些浪费警力了。而妈妈说自己也是因为之前看过一段视频,爸爸为了教育女儿选择报警。
其实这也反映出,现在很多为人父母的人,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这确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有部门或者机构对父母进行教育培训。
未成年孩子犯错,父母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因为社会标准只负责“管”,而家长要承担的是“管”和“教”,“教”永远比“管”更重要。喜欢漂亮的东西,想拥有它,这没有错;但错的是,这个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和欲望相处,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和父母沟通这些欲望。
会变成“小偷”的孩子,都是源自于一个很贫穷的想法,“我不配拥有任何东西”。孩子那句“家庭条件不好,妈妈可能不会给买” 已经折射出了一些问题 在给孩子买东西的问题上,做父母的可以跟孩子更有效的交流,不要简单粗暴的“没钱买”
孩子有问题带到派出所去教育的,很多时候孩子迫于一时压力道歉了,表面上看问题解决了,后面只会更加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更加逃避父母,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好。以后父母更难走进孩子心里。
与孩子谈偷窃问题,一定不能轻描淡写。不能只是说“我们一起去还给商店吧”,这句话不仅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是错的,也让孩子建立错误认知,孩子会觉得“原来拿了没关系,之后还回去就好了”。但也绝对不要贴标签,“你这样是小偷,你要坐牢的,要被别人看不起的”。最好的做法是就事论事,“没有付钱把商店的东西带回家就是偷窃行为,偷窃是非常错误的,我们需要还回去、道歉并且接受店家的处罚”。
可以让孩子把她的零花钱拿出来补上,除了货品价值外还要按照规定接受罚款。如果孩子还没零花钱,那么就要讨论接下来孩子需要做些什么,来“赚”妈妈垫付的钱。然后和孩子一起写一封道歉信,带着孩子一起去店里认错。
当然,对于这位母亲,当时可能还有更好的做法,只是母亲不知道,不要当着店员以及周围那么多人质询孩子,可以先把小女儿带到没人的角落,问一问是不是真的偷拿的人家东西。如果孩子坚持说没有。妈妈可以让店员帮忙看着孩子,自己偷偷去柜台把店内丢失的物品照价赔偿,然后再带孩子走,回家之后再慢慢教育孩子,也可以在家发现孩子之前偷拿的玩具,问问孩子,妈妈没有给你买过这个呀,你怎么有这个玩具的呢。
总之,养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的好坏,间接决定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会更敏感、脆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与批评的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孩子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形象规范自身行为。严厉又不失温度的教育,春风化雨的教导,同样能使孩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