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真爱,这幅画,你一定太太太太熟悉了,
不过,你们更喜欢下面哪一幅?
▲左:1503年;右:1516年
有人喜欢年轻版《蒙娜丽莎》:
“皮肤细腻,表情温柔,下巴棱角分明,果然年轻就是美呀。”
有人不同意:
“成熟才有风韵!成熟版的笑才有捉摸不定的感觉。”
2012年,一幅“年轻版”《蒙娜丽莎》突然出现,马上引发了各种争议。
其中很多围绕着年轻版和成熟版“谁更美”的问题。
我们放大看看年轻版。
点我查看蒙娜丽莎的美貌
这位年轻的”蒙娜丽莎“像是加了一层美颜滤镜,皮肤磨皮,美白,瘦脸,连笑都更明艳动人。
年轻版的《蒙娜丽莎》已经很美了呀!达芬奇为什么还要再画一幅呢?
达芬奇显然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男人,他觉得可以更好。
于是,他用了十二年时间,一点一点的重画、调整,他下笔的每一处,都经过了精密的设计和思考:
背景氛围感增强;
▲两幅画的背景局部
微笑的角度调整;眼睛的角度调整.....
十二年,达芬奇不厌其烦地在一块画布上涂了40层超薄油彩,柔和的色彩,融合进模糊的轮廓中,总是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最终,一层层油彩化作岁月的经历,在她的脸上,沉淀为一种神秘和沉稳的氛围。
《蒙娜丽莎》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从达芬奇最初的手稿可以看出女孩到女人的蜕变。
戳图片
从手稿到“年轻版”,再到举世闻名的“成熟版”蒙娜丽莎,达芬奇几次自我革新,在自己的作品基础上打磨。
这样的作品,具备了一切成为经典的条件。
科学画家达芬奇,为了达到人像画的极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精密的构图,他的速写和笔记本,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5000页。(相当于7本《新华字典》)
至于达芬奇到底画了多少幅《蒙娜丽莎》呢?
没有人知道。
作为“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达芬奇的许多画都画了不止一幅,还有这幅《岩间圣母》。
▲左:1483-1490年;右:1508年
左边这幅是达芬奇早期的作品,其实这幅已经很美了。
颜色上,左边的这幅圣母图,是《蒙娜丽莎》同款淡黄配色,这种颜色使得画看起来很神秘。
这个颜色是达芬奇的“水印”,看到这个颜色就知道作者是达芬奇。
几年后画的圣母图调整了“亮度”,人物更突出,整体更加明亮和柔和。
圣母头上多了一圈圣母光环,圣婴手势也有一些小小的变化。
前两年,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研究人员从《岩间圣母》中发现了一幅草图。圣母换了个方向看着圣婴,胳膊向外伸展着,整体位置也比较高。
▲《岩间圣母》现代发现的原画背后的草图
▲圣母手稿
把一件细小的事研究地无比透彻,在一个领域打上自己的烙印,
这也许就是他精益求精,不断打磨一幅画的原因。
拉斐尔作为达芬奇的狂热粉丝,他也画圣母像,前有达芬奇的圣母像,那他要如何成为下一个经典?
首先,拉斐尔学习了达芬奇的构图法,《草地上的圣母》用了标准的金字塔构图,圣母像显得稳定又平衡。
接着他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拉斐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终于调和出了一种静谧的深蓝色,这种颜色赋予了圣母玛丽亚一种即偏向于理性,又包含感性的气质,让人觉得有安全感。
这种颜色也叫做“圣母蓝”,是拉斐尔的独特烙印。他一度成为“圣母像”的代名词,在达芬奇之后,拉斐尔成为了下一个经典,把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推向了下一个顶峰。
拉斐尔也在不断更新自己。
一年之后再画的《带金莺的圣母》,做了多种形态的尝试。
圣母手上多了一本祈祷书,眼睛看着两个孩子,眼中流露出了爱意。同样的金字塔构图,圣母把脚收回来了,看起来坐的更舒适。
为了画出最平和稳定的圣母画,拉斐尔一再研究和尝试,有扭过头来看的圣婴;有只有两个人的构图;也有三个人的构图。他在寻找几个人物之间最和谐的位置。
▲拉斐尔手稿
一位艺术家在如此极致地追求平衡,实在是一件引人入胜的事情。
有人在追求极致的平衡,有人则在追求极致的杂乱。
梵高的作品翻滚、炽热、偏执、癫狂。
看似天才的涂涂画画,其实是梵高经过了很长时间自我训练的结果。
梵高两年前画的星空,是直线和安静的。
▲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
他大量的练习素描,颠覆自己,跳出自己的框架,不断精进。
从他的素描练习中,可以发现他在有意的强化练习弯曲手法。
两年后,他画出了巅峰之作《星月夜》,星空在他的图纸上流动了起来。
▲星月夜(1890)
梵高的星空从静止到流转,绝非神来之笔,而是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自我颠覆。
类似的素描一共有65幅,《星月夜》是他一笔一笔的自我磨练。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
艺术家在每一次的手稿设计中,保持自己的特色的同时做着突破和创新。
然而在这个键盘代替了手写的时代,手稿被送进了博物馆保护起来,每一件事物的迭代都加快了脚步。
看着艺术家的手稿,再看这些经典的成品,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类拥有精妙绝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思想可以超越肉身和现实。”
有一次,我看见了大众汽车设计团队的手稿图。从每一次更新的图纸,到更新换代的实体汽车,这需要多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在一次次手稿图中,我感受到大众的每一款车型设计也像艺术家对待自己心爱的作品一样,保持历史的传承,也满足时代的需要。
▲大众车型更迭手稿图
1945年经典的甲壳虫汽车,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甲壳虫车型的设计被奉为经典
从年轻的嬉皮士乐队“甲壳虫”到电影《大黄蜂》,甲壳虫汽车早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永远保存在电影里,海报里,和人们的心里。
▲甲壳虫乐队
▲电影《大黄蜂》中的甲壳虫
随着互联网革命,甲壳虫汽车沿着公路开进了历史。
如今网络渗透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出行变革也已经到来。
“当旧路走至尽头时,也是新的旅程的开始。”
作为大众汽车的图腾车型,高尔夫全球生命力最长的车型之一,每一次更新,都在做自我变革。第八代高尔夫,已经全面实行数字化,也就是说,可以时刻联网。
滑动查看更多全新的人机交互设计
时代在发展,我们对于美和享受的极致追求,也在升级。道在日新,艺须日新。
数字化代表着千篇一律吗?
大众的设计告诉我们,数字化也是有温度的 。
高尔夫不仅用数字化为我们带来了便捷出行体验,从视觉与创作概念上,高尔夫也是出众的。
▲高尔夫和《向日葵》
经过46年更新的高尔夫,随着艺术家的眼光一同见证世界的变化。
▲高尔夫和《马蒂斯夫人》
新数字高尔夫犹如艺术品的内在美,兼备了造型和理想,在肆意放纵中交汇明媚,好像看到了未来世界的赞歌。
全新数字高尔夫上,设计师基于人机工程学打造了全新的内饰造型。
你想要的,大众都有。
除了设计外观和内饰以外,大众汽车设计师也介入了全新数字高尔夫的车机系统设计,以提升消费者的数字化用户体验。
大众汽车的设计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
▲三款车型2020汽车品牌大赛(Automotive Brand Contest)收获奖项
其中,ID.3在“2020汽车品牌大赛(Automotive Brand Contest)”中获得最高评分。
▲ID.3
从经典的甲壳虫到现在数字化的高尔夫,大众一直传承着品牌的特色,并在数字化的现代社会中融入独特的设计理念,满足科技化的需求。
今天的故事是艺术家在不断推翻自己中革新的故事,
也是社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故事。
不论是早已功成名就的达芬奇,还是有极高艺术造诣的拉斐尔、梵高,还是连接经典和科技的大众汽车,他们超越了自我的“蜕变”,不断突破自己的藩篱,不断创造下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