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点:核心价值观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
为改变社会风气提供正能量
此次政协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提出文艺创作也需要和其他行业一样“提质、增效、升级”。
冯远认为,首先在目标理想上,要强化正道至善、追求理想、凝心聚力的文化价值观;创作关爱心灵、质胜于文、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提倡尊重劳动、祛邪求正、互敬互助的文化方式与行为;推行尊重规律、与时俱进、务实高效的文化管理模式;塑造融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创新理念的文化新形象。
在具体实施上,冯远认为从高端层面要创新思想、创新文化理念,一是发挥政府、专家与智囊机构的调研、决策、统筹、规划作用,积累当代文化财富、创新文化思想。二是引领导向,抓好一批进行中的重大项目,如中华经典(文、史、哲)文库、当代文化精品工程等,务必达到国际同行较高水平,以利于平等对话。三是物色培养一批中华文化代言人,利用对外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组织策划,向世界推介。四是加大对外翻译的投资,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对等交流的原则多渠道宣传中华文化。五是认真保护有形和无形的中华文化遗产。
来自社会层面的支持对文化建设也意义重大,冯远认为可从多个方面着手:下大力气推进全民读书日活动,为改变社会风气提供正能量;坚持主流价值观,繁荣人文社科、文化艺术创作研究,加大文艺批评、理论指导实践的力度……
此外,冯远还认为,队伍建设是实现上述方面的重要保障,要认真抓好文化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养和执行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许江:
活化传统,塑造心灵之美
“要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关键就是要立足传统、活化传统,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心灵教养在当代得以传承,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显扬,真正发挥凝聚人心、提升人心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着墨不多,但意义重大。”许江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面临价值观的诸多冲突,面临网络生活的诸多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当代活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当务之急。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一方面推陈出新、当代发展;另一方面活化传统、弘扬美德。让传统文化在“可感、可知、可行、可能”的情境下得以传承,打造一部中国人的精神图谱,塑造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世界。
这次,许江代表带来一份有关“活化传统、弘扬美德、社会动员、全民推广”的建议。他认为,应该在阅读经典、更新礼仪、培养技艺、复兴节庆、谋划家居和重建乡土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培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领悟。他建议,编写国学导读读本,将国学经典导读作为中小学和大学的必修课;强化典礼仪式,丰富仪式文化;制定《家庭礼仪准则》,强化礼仪教育;建立全民书法节,倡导全民书法;利用媒介力量,开展节庆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龙瑞:
为中华民族文化正名
龙瑞的提案和加强民族文化相关。他认为,现在要为中华民族文化真正正名,“过去我们把它打倒在地,并且踏碎了,我们不能含含糊糊就把它打倒,又糊里糊涂给扶起来,得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就如何加强民族文化,他说:“文化现象背后所凝聚的深厚文化精神是决定我们文化形态、文化理念的基本制衡点,不从基本的文化精神上挖掘、梳理和研究,特别是在一些文艺理论和批评建设上,没有好的文化导向和精品意识,价值取向就是混乱的。现在有点过分强调硬件的建设,很多地方都搞文化一条街,建了很多文化场馆,但如果没有好的作品,光有场馆有什么用?”
谈到艺术批评现在较为薄弱的现状,他说:“真正的艺术批评是促进艺术发展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没有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就缺乏思想,没有思想的艺术是没有吸引力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现在都强调市场化、快餐化,原来国家设置的很多艺术理论研究机构,有时也架不住市场的诱惑。从这点看,我们现在从事艺术理论工作的人员缺乏一种文化担当,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对于艺术家的身份和生存环境,他强调要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来看。“从艺术本身来说,艺术是大众的,没有一个社会整体和艺术环境的提升,任何地方也培养不出艺术家。艺术严格来说是不分专业和非专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从局部看,某种艺术或许有小出入,但从整体看,专业和非专业、体制内和体制外这种明确区分,对艺术并不是一件好事。再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本身就强调文化是普世的,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就在这一点,否则这种文化精神就丧失了。”(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