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界的“中国梦”断想
□郭西元
自从提出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文化界诸多活动都冠在“中国梦”之下,例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有评论便称“这是美术界的中国梦”云云,但仔细想来,这“梦”中间诸多成分并不是中国的,或不完全是中国的。
西洋画做不成“中国梦”
全国美展分类十三,除了综合类,绘画有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雕塑等五六类,属于“中国”的只占五六分之一,这是惯例,历届美展基本如此。可是我想不通的是,这是在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并非半殖民地的中国,中国政府出钱举办自己的展览,可自己的艺术却只占十三分之一的份额!记得澳门庆回归办展览,分类者三:一曰中国画、二曰西洋画、三曰书法,一个被殖民了百年的澳门是这样做的!
我不能不痛苦地告诉大家,那西洋画无论如何也是做不成“中国梦”的!何况,人家西洋画复兴的“洋梦”早在五六百年前欧洲人就做过了,那叫做欧洲的“文艺复兴”,才使得我们认为他们的才是普世的,才使得轮到我们做“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候,有人还误把这“洋梦”当作自己的“中国梦”来做呢!
即使中国画部分,严格意义上说也相当一部分已经不“中国”!这问题已经有诸多讨论,甚至有人说出“如果再这样展览下去,中国画就没有了”——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
大家都在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没有了,其实“写意精神”四字要拆开分两段说,一个是“写意”、一个是“精神”。首先是“写意”没有了,大家统计展览的写意画很少,而且得不了大奖,这是事实;我说更严重的是“精神”也没有了。什么精神?“中国精神”!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我们没有了诗情,请问时下有哪几位画家还能诌几句诗?不单单说画家,我们国家现今还有诗人吗?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曾经是一个诗的大国,可是现在诗没有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没有了诗意的中国画。没有了诗意,便只能见鸡画鸡、见狗画狗,意之不存如何去“写”?更不用说我们也丢掉了书法,写意之“写”也没了,只能描、摹,这样一来“写意”何存?!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变了,变成西画的标准了,什么“构图、透视、比例、结构、调子……”我们的画人已经不知那个统领了中国画一千六百多年的“六法”为何物、不知道“六法”之首的“气韵”为何物,中国画崇尚的诗、书、画、印“四绝”,现在是一缺三,诗、书、印皆缺,所剩的“画”也只是用毛笔画素描罢了,难怪有人评论现在的中国画仅剩下材料是中国的了!
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部分——题款,基本“淡出”了,这次中国画展览获奖作品中,大部分都没有题款,有题款、书法没有错别字、有钤印者,大约十幅左右,约占十分之一,还不能再要求题款的位置要妥当、书法要基本说得过去、字体要大体合适。
潘天寿先生曾经批评中国人物画素描式有光影的脸,要他们“把脸洗干净”!请问现今之中国人物画坛,还有几张“干净的脸”?!
更不用说,还有更加激进的画人,在进行“水墨实验”,他们革了毛笔的“命”,在吸水和不吸水的纸上,胡涂乱抹那些他们所谓的“现代水墨”……
我不禁要问,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中国画还是“中国的”画吗?!
展览的弊端不能小视
展览这个形式,基本是从西方移来,我们已经用得“出神入化”了!可是这个形式不大适合中国画,展览的弊端也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画出现的“假、大、空”现象就不能说和它无关。而中国画原有的许多功能日渐消退。比如,大家似乎不大知道中国画还可以“把玩”,因为,适合“把玩”的形式,比如手卷、册页等等,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因为这些形式不适合“展览”!前些时,我画了几幅手卷,在我居住的城市深圳,竟然找不到能够装裱的技师,后来去了南京,找到我熟悉的一位老裱画师傅的儿子(其父已经过世),所幸他勉强还可以做,南京也仅仅他一人还能比较传统地装裱手卷了。
手稿、信札之类的形式,已经完全从我们的视野消逝了,恐怕谁也无力回天!前些年,我曾经和几位画友倡议,用毛笔通信每月不少于一次,以传承“信札”这个形式,坚持了几次就停止了。现在不用说毛笔,连硬笔书信也没有了,信札、手稿这些形式恐怕只能申报“文化遗产”了!
毫无疑问,问题的根子在教育!我们的美术学院系科分类也是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而且,入学考试,统统考西式的素描、色彩。中国画的大学入学考试要考西洋画,那中国画何“中国”之有?更可怕的是,入学以后,再学两年的所谓统一的西式“基础”——素描、色彩,第三年才拿起毛笔学画中国画。
“国画院”变“画院”,意欲何为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1956年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上,著名画家叶恭绰等人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的提案,同年6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通过了文化部关于“北京、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国画院”的报告。1957年5月,北京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出席成立仪式并做了长篇发言,规定了中国画院“中国画创作、研究、培养人才……”的宗旨。1960年成立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中国画院,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某某省、某某市“中国画院”,那“中国画院”的宗旨也与油画、版画等西洋画种无关。1981年由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国画研究院”,前身是197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画创作组,这中国画创作组也与油画、版画等西洋画种无关。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中国画院”的“中国”被拿掉了,北京中国画院变成了北京画院,在北京的“中国画研究院”甚至拿掉了“研究”,改名做“国家画院”。各省市中国画院自然效仿,大都把“中国”去掉,改名为“某某画院”了。我想问:不叫“中国”,意欲何为?
自然我知道我的这“问”,实在多余。你看“国家画院”,明明下设国画院、油画院、版画院……正如全国美展的分类、美术学院的系科设置一样,其他画院自然也容纳了油画、版画等西洋画种。可我还是难明白,现在去掉“中国”的画院的宗旨,还是1956年叶先生提案的宗旨吗?还是周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通过、成立中国画院的宗旨吗?如果不是,有谁可以回答为什么?
去年我去俄罗斯,一件事让我郁闷了很久。我想吃中餐,接待人员把我带到莫斯科一家最高档的中国餐馆,是中国一个大型国企投资的。一进门,服务员小姐笑容可掬,要我脱下外套交给她保管,那是9月,莫斯科已经冷了,餐厅又没有暖气,我表示不需要,服务员小姐仍然坚持,告诉我俄罗斯人是这样的习惯。进门一看,满眼堆金贴银,装修极尽豪华,餐具也考究到奢侈,但是却看不到一点“中国”,除了菜单上的中国字。陪同第二天带我去另外一家中餐馆,是俄罗斯人开的。这次不同了,老远就看到红柱、黛瓦、红灯笼,进门时我也没有被告诉要执行俄罗斯人脱外套的习惯,着旗袍的服务员小姐笑容可掬地把我迎进门,四周一看,满眼“中国”!——男服务员着中国的对襟上衣,菜单是竹帘做的护套,菜单封面、擦手的纸巾、楼梯的扶手都是中国红,还有洗手间门口的“八仙过海”的中国画,那菜做得也地道……
这使我想起中国美术界,我们有些人已经习惯不把自己的文化当回事,而把别人的文化当宝贝,到底是什么东西作怪呢?(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