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得报帖》
□杨金国
从小我们就熟知“灌水浮球”的故事。说的是古代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了一个树洞里,小朋友们手摸不到,竿够不着。正当大家不知所措时,一位小朋友急中生智,向树洞里灌水,利用球的浮力,使水满球出。而这位小朋友就是后来的北宋名相文彦博。
文彦博《得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封潞国公。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历官殿中侍御史、河东转运副使、都转运使,知泰州。后上书朝廷裁汰军队冗员,对防御西夏贡献极大。庆历七年(1047年)由知益州召拜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以平贝州功大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御史唐介弹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国公。曾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六年(1073年)出判河阳等地。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元祐五年(1090年)复以太师致仕,六月卒。后蔡京当政,力排元祐党人,文彦博亦在禁名之列。幸徽宗为其除名,追谥忠烈。有《潞公集》四十卷。另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已佚。
文彦博享高寿,岁九十二而卒。一生荣际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五十载,子孙繁茂,数人入朝为官,荣耀宗族。文彦博诗词不多,但多涉时政。他与包拯友善:“缔交何止号如龙,发箧畴年绛帐同。方领聚游多雅致,幅巾佳论有清风。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别后愈知昆气大,可能持久在江东?”(《寄友人包拯》)文氏为官清断有识,多有政绩,为北宋中期社会和边疆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对于文彦博的书法,宋人朱长文在《续书断·系说》中评曰“风格英爽”,指明他的书法追求意趣。这可谓的论。更令人激赏的是,文彦博虽为纯政治家,但他的字并无纯政治家的俗吏气,而是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通透温厚的文气,并且气息充盈而无萧瑟老态,则更为难得了。宋代是文官政治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写到,宋代开拓出一个重大的文化走向——文官政治的正式建立。应该说,这样文人自尊优越的时代正是李白、杜甫朝思暮想、情有独钟的时代。而文彦博生活的时代正是宋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代,也是书法“尚意”的黄金时代。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韩琦、富弼、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同、李公麟等等代表北宋政治文化艺术的精英们皆生活在这一时期。全社会的文化氛围自然是浓郁的,连权谋政治也带有名副其实的文化品味。于是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这位温和高寿的文宰相的字为什么会散发出这样一股清润之气了。
文彦博传世书法作品主要有《汴河帖》《祠部帖》《得报帖》《王拱辰墓志盖》《澄鉴堂石刻题诗》等。其书筑基颜真卿,体势宽博,骨气洞达,是唐人法度;然又不屑于唐人的整饬刻意,而追求一种萧散洒脱的晋人风神。
《得报帖》又称《内翰帖》,行书,纸本,凡10行,每行字数不等,计71字,纵26.4厘米,横43.4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曰:“彦博启:先此邮中得报,内翰奄弃盛年。久忝知契,闻讣摧咽,况乎天性,何可胜处?切须自勉。老年如何当此?生于前年,罹此痛,犹赖素曾留意于无生法,故粗能自遣,幸听愚者之言。彦博。”《得报帖》是文彦博的传世精品,笔法考究,无《汴河帖》的粗率之弊。就像他以裁汰冗员来改善吏治一样,他的笔法也是汰尽烦琐而达于精简,在淳厚的圆转笔致中又辅以爽利的锋棱,克服了疲软之习,神采奕奕。黄庭坚说他的字“笔势清劲”,跟这样的用笔有直接关系。从结字来看,通篇前八行扁阔洒脱,后二行紧峭逼仄。这是因为文氏下笔时开始较郑重,渐写渐熟而忘我,至尾戛然收住,由此也看出其书写时的情绪心态变化。细究之,既有颜字的宽博、王字的洒脱,又有匠心独运之处,如“年”“赖”“法”等字皆通过大幅度收放、错落而取得独特意趣。通观此帖,取意“二王”,如第一行“中得报”、第三行“摧咽”、第七行“罹此痛”、第八行“犹赖素曾”、第九行“故粗能”等直与“二王”尺牍中字神合,可证文氏书法意追晋唐而尤属意于晋人风神的特点。再者,满纸文气氤氲,营造了一种平厚灵淡的韵味。据文辞内容,这件作品是文彦博给友人的回信,因友人向其诉说另一友(内翰)盛年早亡,不胜悲伤,幸赖他人劝慰方得自遣。文氏先知此事,友人后报讯,遂回信互相勉慰。文氏一生所经风雨多矣,看透人事多变,闻讯虽悲而不伤,故下笔如快刀斫阵,风神凛然而无挂碍,气息散淡但不靡苶。由此可知胸次襟怀学养对书风形成的重要性。(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