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大义》:杨明义五十年的水乡记忆
□记者李文慧
对于江南水乡,杨明义是感恩的,因为水乡的灵秀让他的笔有了灵性,水乡的宁静让他的心有了归属。
杨明义画江南水乡画了五十多年,在他的笔下,水乡的味道是浓的,而心境却是淡的;温润的水墨之外,也有浓烈的色彩,但是再浓烈,气质也还是温润的。这浓与淡、温润与浓烈的交错,实在是画家心与手的默契。
《周庄雨》 杨明义作
近日,杨明义的作品集《大义(1961—2014)》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杨明义非常看重这部集子,因为里面收集的,是他五十多年关于水乡的记忆、关于绘画的记忆。
在4月6日于苏州太湖上举行的作品集首发式上,杨明义逐幅地给记者翻阅这部集子中的作品,讲述着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从1961年到2014年,53年间的180余幅作品,几乎幅幅都有故事——
杨明义1958年考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集子中收录了几幅他在艺校就读时临摹的古代中国画作品。那时节,他不过十七八岁,临摹的《八十七神仙卷》竟是衣袂飘飘、仪态万方。他告诉记者,那时,老师要求学生临古,随意选择《八十七神仙卷》中两三个人物临一下就好,按照老师的要求,他临了两三个,竟上了瘾,一口气将全卷全部临了下来,把老师也惊呆了。接下来,临古的兴趣一发不可收,又临了李公麟的《五马图》、韩滉的《五牛图》,再临陈洪绶、马远、永乐宫壁画,无不惟妙惟肖。他说:“很多人都当我是画版画出身,其实对于中国画,我是深下过功夫的。”
一页页翻过去,“文革”初的某一夜,他被武斗的枪声惊醒,清冷的夜,月光洒了一屋子,他兴奋地拾起笔,就着月光,在黑暗中完成了一幅水墨写生——月下的屋角,别有一番声色。于是,那段时间,他每天流连在水墨写生里。那一年,他23岁,正是对水墨的千变万化无限痴迷的时候。
再往下看,“四人帮”倒台了,他的《节日的水乡》诞生了,里面写满喜悦,是专注、质朴的画风。再往后,他开始了朦胧、唯美的探索,于是,他的江南,雨里雾里,满纸氤氲。
杨明义告诉记者,他这辈子除了画画,其他什么事都做不来,画画让他心定,让他安宁,让他满怀喜悦。1987年,他赴美国留学,在美十年,他记挂的,也还是他的水乡,只是,这水乡由雨里雾里变成了梦里,一幅《江南瑞雪》不知引多少观者心驰神往。尽管这期间他也画了许多异域风景,那些闪烁着光与影的异国情调那么地新奇夺目,但是,其中总有中国水墨的味道、梦里水乡的情结。
杨明义的画永远充满喜悦,无论画风画雨,画雪画雾,断无伤感。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江南水乡带给他的永远是家的温暖;还因为中国画与水乡能那么完美地契合。水乡的美让他爱上了中国画,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又让他加倍地爱着水乡,即使面对小桥流水不断消逝的现实,他也憨笑着说:“江南水乡在我的画里。”难怪出席首发式的很多艺术家都说,杨明义的画留住了乡愁,他的名字永远和“水乡”连在了一起。
《大义》这部集子倾注了杨明义大量的心血,从开型选定到设计装帧,丝毫不肯含糊。“这些作品都是我的女儿啊,女儿出嫁,怎么能不好好打扮!”于是,精美的图版幅幅耐看,一页页翻过去,便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水乡,耳畔仿佛有悠扬的江南小调……
问起画家,作品集为何取名“大义”。他说,自己北京的居所内挂着一幅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石拓片“能见大义”,取其不懈追求“学无常师”“举大义”之意,督促自己作画必须博采约取、自出机杼,画出一片新的天地。(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