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鉴:李流芳的《老树孤亭图》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赏鉴:李流芳的《老树孤亭图》

曾泛扁舟小筑来

——李流芳的《老树孤亭图》

□谷卿

以往的看法多认为明人“无学”,诗、文、书、画亦缺少修养,于是饰以狂怪奇崛来炫人耳目。实则自元代以降,“趋古”的精神一直纵贯或潜流于文艺创作与批评中。明代诗文与书画、篆刻流派关于“古”与“新”的争论与探求,既是对古典的重新审视、研究与接受,也是探寻自我成长之路的重要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晚明一些成就较高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或许能有更好的理解。

云南省博物馆所藏的李流芳《老树孤亭图》,就可视为一件亦古亦新的精品。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32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寄情诗画,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与归昌世、王志坚并誉“三才子”。清代吴伟业作《画中九友歌》,赞李流芳与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王时敏、王鉴为“画中九友”。

中国书画报

李流芳画作的艺术风格比较统一,大抵清新简淡,不作过多的修饰,一任自然。《老树孤亭图》(见上图)采取了元代倪瓒“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景的四棵老树用细腻的笔触画成,宛如倪云林笔下的“六君子”,形态较之则远为粗壮,欹侧生姿,自有一股“横秋”的气象。坡石用披麻皴,稍作转折,略加点苔,刚劲之中更见苍润。坡台上的茅亭内空无一人,右边板桥却将画面意境延伸至画外,似乎在接引来人,由此也形成与对岸的呼应。正像李流芳一首题画诗描绘的那样:“多宝峰头石欲摧,西泠桥边树不开。轻烟薄雾斜阳下,曾泛扁舟小筑来。”

李流芳、董其昌等“九友”虽然没有正式结社并提出明确的艺术主张,但他们的创作倾向是相当一致的。他们在董其昌借鉴禅宗而为山水画分“南北宗”的基础上,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远之风为画家正脉并谨守尺度。因此,《老树孤亭图》和李流芳的其他代表作一样,看似简单清空,如同倪瓒的“逸笔草草”,却自成一派,且有不易寻觅的法度和理念归依。李流芳的作品抽象地继承了“逸”的品质——“逸品”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在对客观存在的逃离之外,还有对一切“旧有”的逃离和规避,创造出一种“隔”的情态。因此,《老树孤亭图》的树是老而枯的,亭和桥是无人的,画中表现的人、事、物都与现实隔开一层。同时,画家在造型、技法、构图上做“减法”,反而增加了欣赏者体悟画中意境的难度。

虽然《老树孤亭图》没有题诗,观者却能从画面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意。画面中大量“留白”促使我搜寻起关于画家的其他资料,并将其与该画相互印证。他的“西湖卧游图题跋”似乎可与此作的画外之声产生共鸣:“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便魂消欲绝。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著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相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壬子正月晦日,同仲锡、子与自云栖翻白沙岭至西溪。夹路修篁,行两山间凡十里,至永兴寺。永兴山水夷旷,平畴远村,幽泉老树点缀,各各成致……余己亥岁与淑士同游后,数至湖上,以畏入城市,多放浪两山间,独与紫阳隔阔。辛亥偕方回访友云居,乃复—至。盖不见十余年,所往来于胸中者,竟失之矣。山水胜绝处,每恍惚不自持。强欲捉之,纵之旋去,此味不可与不知痛痒者道也。余画紫阳时,又失紫阳矣。岂独紫阳哉?凡山水皆不可画,然皆不可不画也,存其恍惚者而已矣。”在“游”中得诗、得画,相与酬赠,又能升华艺术思想,这便是基于社会学层面的文人画意涵。在晚明那个诗派、画派林立的时代,李流芳及其笔下的《老树孤亭图》或许正是“诗画兼善”的艺术理想与风尚的代表和缩影。(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赏鉴:李流芳的《老树孤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