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雄画像为时代记忆 ——“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记者 王晶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忘我的献身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他们是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他们被称为“劳动模范”。 4月27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五老公益工程组委会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协办的“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胡振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中国五老公益工程组委会主任李牧,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等,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郭凤莲、包起帆、邓建军、窦铁成、彭隆荣、智呼声及时传祥的亲属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主持了开幕式。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第一批劳动模范走入大众视野开始,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始终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线,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更成为整个国家、民族标榜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源泉。2014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接到“时代领跑者”为全国劳动模范绘肖像的任务后,立即组成了以院长许江为领军,油画系杨参军、孙景刚、何红舟,中国画系吴宪生、王赞等一大批中青年创作骨干参与的创作团队,历时半年合作完成了五幅巨作。
展厅中,一幅幅巨大的“群英谱”、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英雄图”展现在观者面前,这些图谱中有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有岗位成才的技术工人,有勇攀科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有带领职工再创辉煌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作品以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切入点,将个体的劳模编织到同一个线性时间中,清晰地展示出劳模与时代、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美术的形式再现了劳模们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永恒风采。 展品中,油画作品分三幅呈现,每幅作品尺寸均为2米×8米,整体构思立足于强化色彩的象征意义。第一幅由杨参军领衔,周小松、黄庆共同参与,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9位早期产业工人劳模形象,饱和鲜艳的红色基调,象征火红岁月的拓荒精神。第二幅由孙景刚领衔,任志忠、邬大勇共同创作,以吴运铎——“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作为画面中心,绘制了五六十年代8位英模形象。画面以细腻典雅的黄灰调统筹全局,象征平凡岗位的默默耕耘。第三幅由何红舟担纲主笔,封治国、尹骅参与创作六七十年代的劳模形象,按照科技创新、农村基层、城市百姓的特征将11位劳动模范分三类组合呈现。以绿色主导画面,象征科学与新时期的春天,刻画了以邓稼先、蒋筑英、袁隆平为主体的英模形象。何红舟介绍这幅作品时说:“在描绘邓稼先的形象时,最初人物服饰只是普通的中山装,但在更深入的研究资料中,了解到邓稼先体型魁梧,身材高大,常年活动在大西北荒漠一带,便又在外面为他披上了一件军大衣,力求让人物更加饱满、真实。” 国画分为两幅,作品尺寸分别为2米×8米和2米×16米。第一幅由吴宪生带队,吴冠华、韩京磊、李鹏共同完成,描绘了上世纪90年代的劳模代表。吴宪生说:“我们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绣像式’方法,摒弃一切背景颜色及其他附加之物,把关注点全部投射在人物的塑造上。对人物形象、性格、个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希望塑造出的劳模形象可亲可信。”第二幅由王赞带领,顾迎庆、花俊、黄骏负责绘制八九十年代的23位英模形象,它是所有作品中尺幅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幅。“由于时间紧、人数多、尺幅大,除了要追求人物的准确度,摆放位置也不能有任何偏颇。我们以地平线弧线的方式构图,并将画面切分为三段,每一段独立成画。在人物设置上,中间人物小,两边人物大,再以敦煌、高铁、轮渡等与劳模相关联的工作环境为背景,前后呼应,使观者能够一目了然。”王赞介绍说。 参加开幕式的劳模们满脸笑容地行走在作品前,寻找着自己的身影,并纷纷站在画像前合影留念。而画家们像是等待检阅似的,遇见画中的劳模时,总会问一句“像不像?”劳模窦铁成笑着说:“把我画得好年轻啊。”劳模包起帆潸然泪下,说:“我觉得画像与本人是否一样,已经不重要了。最感动的是,在当下,画家们不计任何报酬,用画笔把我们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形象留存下来,我感觉得到了一种尊重。” 据介绍,此次展览中所涉及的劳模,是2009年全国总工会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投票,从建国以来的2.5万余名劳模中评选出的,称为“时代领跑者”。该肖像绘制项目被列入中国文联2014年“中国梦”主题创作重点支持项目。(附图为此展展品,吴宪生等绘)
(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