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冷眼 | “书画表演家”们,还是收敛一些吧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热点冷眼 | “书画表演家”们,还是收敛一些吧

“书画表演家”们,还是收敛一些吧

□郭兆胜 文化部办有一个奖项叫“群星奖”,曾按“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分为两大类型轮流评出。所谓动态艺术,指以形体表演为呈现方式、让观众可以从舞台上领略艺术之美的艺术类种,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所谓静态艺术,指创作于室内、静置于厅堂,让观众从静默的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艺术之美的艺术类种,如绘画、书法、雕刻、剪纸等。“动”与“静”的分类,虽不一定很科学,但也不悖艺术规律。这规律,是经过几千年人类的艺术实践自然而然形成的,你想打破也打破不了。 但现今就有人在打破着,就有人把原本属于静态艺术范畴的书法与绘画生硬地变成动态艺术,且变得很夸张、很过分。仅举出笔者所闻所见的几则实例以作证据。 某位颇具声望的书法家来到了欧洲某个著名的公众场所,在中国民族乐队的伴奏下,在中国民族服装表演的衬托中,刷刷刷飞快地书写汉字。他写的是草书,这种书体连中国人都难以识读,更何况台下坐着的大多是连规范的楷体都不认识的外国人!就算有人能识得一二,可台上台下有那么远的距离,字迹又不很大,怎么能看得清?就算勉强能看清,七八分钟的时间他就一气呵成地写了近百个字,又怎么能让观众连贯地读通全文?识不出、看不清、读不通,观众只觉得他在瞎忙乎,怎么能谈到艺术感染、艺术感知、艺术感动?也难为了那么多的老外能耐得住心坐了一个多小时。有媒体说是此番表演“引起了众多外国观众的关注”。如果真的引起当场观众“关注”的话,那关注的也不是书法,极可能是那作为伴奏的民族乐队的悠扬乐声和作为衬景的民族服饰的华丽展演。 某一写榜书的书家办了个个展,开幕式后书家要和观众互动。地下铺了几张宣纸,众人围着纸站成了一圈。书家拿出了数十张如扑克牌大小的纸片,上边分别写有福、禄、寿、吉、祥、龙、虎等单字。他让观众随意抽取,抽到写有什么字的纸片他就在宣纸上书写什么。我估计这些字都是他平日练惯了的。这倒也没什么,只是那开场架势让人联想:只见他双手抱拳,一边向四周作罗圈揖,一边口中念道:“各位来宾,各位看客……”如果下面再说出“在家靠父母,外出靠朋友,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缘场”,就真的与江湖上卖大力丸的、卖狗皮膏药的一般无二了。 笔者曾混入一次书画笔会现场,见很多人正围着一大桌案看一位画家作画。只见这位画家一会儿伏案//画上几笔,一会儿直起身做莫名其妙的身形动作。那动作,忽而用手向右上空作半圆画出状,忽而又用手向左作揽月在怀状;忽而向上作托举状,忽而又向下作抚案状;忽而双臂大开如排浪,忽而双臂聚拢如礼佛。上身、眉眼,甚至连口型都配之以各姿各态。既像醉汉打太极拳,又像道士拘神作法,更像巫婆画符施术。 ……不列举了。一是限于篇幅,二是怕有人对号入座,反过来咬我,我怕疼。 其实,艺术,动就该动,静就该静。该动的,动在舞台上,动在演艺场,且要淋漓尽致地动才能给人以美感。该静的,静在案桌前,静在青灯下,静得出神入化才能思得佳构。例如绘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唐杜甫《秋兴八首》)。干气象(冲凌自然万物)的是彩笔。笔势、气韵可以动,但作画的人不能动,要动也只是微微“低垂”地动。例如书法,“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汉蔡邕《笔论》)。“散怀抱”的过程一定是静的,动的只能是“情”和“性”。你把心思都用在了“表演”上,还怎么散怀抱(敞开胸怀,摈除杂念)?绘画、书法和写文章一样,都“贵在虚静”(南北朝刘勰语)。 艺术大家罗丹曾说过:“艺术的精要在作品本身,不要随便加入任何形式的附加成分”。绘画、书法创作过程中的“表演”,是实实在在的附加成分。附加成分太多了,好比往少量的酒里掺入了大量的水,那样,让人们喝的是酒还是水? 但如今的社会又的确盛行着表演之风。表演变成了身份价值,表演变成了艺术修饰。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方造就了一批“书画表演家”。让这些“书画表演家”放弃“动态”、免去“表演”也很难,一是社会上仍有大片有利于他们发挥、成长的土壤,二是从一定程度上说,“表演”已成了他们吃饭之碗、挣钱之技、前行之径,怎么舍得?更何况现今的人们谁不在表演?只不过角色不同、程度不同、目的不同、效果不同罢了。 所以,笔者说,偶尔地表演一下、小小地表演一下,可以理解,但做人的底线不能过,为艺的底线不能过。没办法,只能奉劝一句:已养成习惯的“书画表演家“们,还是收敛一些为好。

(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热点冷眼 | “书画表演家”们,还是收敛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