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恽向的《东坡诗意图》
□胡愚
恽向(1586-1655),原名本初,后改名向,字道生、曙臣,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年间举贤良方正,授内阁中书舍人,后弃官归隐。恽向擅长诗歌、文辞及书法,曾有《汝阴诗》传世,著有《画旨》四卷(未能传世),是明末清初“武进画派”的重要人物。其侄恽寿平跟随他学画,开始以山水画为主,后改画花鸟,遂独树一帜,开创没骨画法,成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现代画家黄宾虹曾在《自述》中写道:“余署别号有用予向者,因观明季恽向之画,华滋浑厚,得董、巨之正传,最合大方家数。虽华亭、娄东、虞山诸贤,皆所不逮。心向往之,学之最多。”由此可见恽向的影响力。
恽向绘画早年学董源、巨然,骨力遒劲,纵横淋漓;晚期学黄公望、倪瓒,笔简意远,惜墨如金。清代张庚的《国朝画征录》援引宋荦对恽向的评论:“香山画有二种:一种气厚力沉,全学董源,为早年笔;一种惜墨如金,翛然自远,意兴在倪、黄之间,晚年笔也。斯言得之。”恽向自己也曾说:“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
恽向存世的四十余件画作皆为山水画,有《董巨遗意图》《日濯清泉图》《幽涧鸣泉图》《秋林平远图》《山水》《仿倪瓒山水》等。按风格论,前三幅作品为其早期作品,后三幅作品则为其晚期作品。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崇南抑北,对当时的画坛有很大的影响。恽向虽然也是以南派山水为主,但他的画作却不乏北派山水的萧瑟、深沉之意,如作于崇祯三年的《雪景寒林图》。或许是“居京师三十年不遇”的恽向曾往来齐鲁之间,为泰山雄伟的气势所折服,因此其画风掺入了“北宗”的雄浑意趣。有人曾在他的画上题写:“谁人写此荒寒意?古有荆关今道生。”对这一评价,恽向也表示认同,并在《山水》(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的自题中引用此句。
恽向的《东坡诗意图》(见上图)为绢本墨笔,纵184.5厘米、横46.6厘米,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画面构图及笔法为倪云林风格,以平远法描绘湖光山色。远山峰峦勾勒简洁灵妙,湖中的几座小岛以精细严谨的笔墨出之。天空中,大雁排成向左凸起的“之”字形,与以折带皴、米点皴所绘成的呈向右凸起之势的山岛两相呼应。近景层次丰富。山石以枯笔作披麻皴,兼用米点皴法,用浓墨点苔。近处的芦苇、枯藤、秃树以淡墨干笔勾写,松树树干呈左右横势,松针呈扇形。在树木、山石之后,依稀可见一间草庐隐于其中。整幅作品构图疏简,用笔圆劲,呈现出一派秋风萧瑟的景象。
画家在画面上方题写的“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一句,出自苏轼的五言古诗《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这一组诗是苏轼为陈直躬的野雁图所作。陈直躬的绘画、人品为宋人所推崇。苏轼曾写信希望得到他有关苕溪晚景的画,他便画了一幅以苕溪晨光为背景的野雁图相赠。得到画后,苏轼便在画中题写了两首题画诗。《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其一:“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惨淡云水昏,晶荧沙砾碎。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其二:“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第一首诗赞叹了此画之高绝,交代了画作的背景。第二首诗写野雁闲洁的品质,以及诗人请画家画雁的本意。恽向借着苏轼诗句的意境烘托出画作高洁疏简的韵味。
恽向画作的题跋中有“予尝以画品高贵在繁简之外,世尚无有知者”“未易为俗人道也”的句子。他也曾自嘲:“余画世人殊不喜。”明末清初的周亮工曾说:“(恽向)高自位置,耻于平流伍,尝以十幅赠余,傲然曰:‘今人特描金匠耳!’”也许是恽向与遭受打击后心绪苦闷、不甘与小人为伍而作“野雁诗”的苏东坡有着同样的境遇,因此他才创作了这幅“野雁画”,以表达自己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