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印风的“农民意识”
□薛元明
因为是农民,齐白石的思维完全是封闭式的,学印最初没有受到任何功利思想的污染,而这恰恰成全了他。具体而言:一是没有困境意识,毕生维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内在自信。当时国力衰弱,因为列强入侵和地方战乱,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尴尬,然而齐白石远在湖南乡下,相对闭塞,从未想过要把书画印一类的传统文化简化成符号,使之概念化,进而演变成玄虚符号和图像资源。从其毕生的艺术实践来看,他始终正视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复杂性,偏向于强调体悟、念想、通感等精神方式,对诗书画印有深层次的、丰富的、具体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再生观念。二是没有中西文化对立的思考。审视当代中国的艺术现实,与西方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存在着隔膜和对抗。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审视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既没有西方现代性,亦非中国传统,很多时候不免感到茫然无助。回顾来看,齐白石当时已然身处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推进之中,但他思维的封闭性使其强化和保留了古典倾向,不仅仅是民族身份的确认,而是传统文化从未离开过他的心灵,一直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仍然按照前辈的方式慢条斯理地经营自己的艺术之路,没有急促感。齐白石平生的艺术语言和文字语言从不涉及西方语汇,这一点和其好友陈师曾反差很大。即使现在指称他的印章具有“现代意识”和“构成意识”,不过是强调其创新价值,或者偶尔存在某种暗合而已。三是不当市场的囚徒,虽然他一生都为养家糊口在奔波,依靠书画印吃饭,但从未想过以此发财。现在很多书家印人花费大量时间忙于社会交际和经商,致使创作和思考的时间锐减。商业化可以带来很多机会,但同时也会变成枷锁。市场的定型和限制必然会约束艺术家的思考、创作和发展。太过商业化,受到市场利益的牵引,即使有学术包装也不能令人足够信服。很多时候各种冠冕堂皇的主张不过是以一种私利代替另一种私利。书家或印人可以适应市场化,但绝不能极端功利化,不能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齐白石一生有那么多的润格启事,表明他不愿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也不愿意完全顺从顾主意愿,他有自己的喜好,要在自己的创作中保留个人的喜怒哀乐。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湘人不倒,华夏不倾”的无畏气质;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乡下农民认死理、不服输,“大不了拉倒”的意味。
湘上老农
齐白石淳朴的农民心性使他终生保留了童心和真心。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印人乃至书画家、诗人必须有赤子之心。齐白石到了晚年,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刻就怎么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以刀笔展现了生命的轮回、历史的轮回、时代的轮回。这反映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身处变革潮流下坚持己见,冷眼直击世事纷纭的本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齐白石既属于旧时代,更属于新时代。
九十二翁
当然,童心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李贽《童心说》云:“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对印人来讲,以童心来感悟,可以真切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韵味。艺术的魅力正源于此。所以雨果说:“最天真的人有时是最高明的。”很多时候,人生中所谓成败起落的判定依据多半是功利的。诗书画印注重率真情、尊性灵、重趣味,必须体会到生活深处的韵味,通过想象去品味。齐白石的印章可以在朴素中见绚丽,在简单里显丰富,在平静无波的心底感受到情感的波澜。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磨难常常会改变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心灵不断地磨出茧子,变得世故、老成、功利、圆滑。但凡成为大师者,总是毕生持有一份质朴的童心与真趣,愈久愈醇。换句话来说,若没有童心,不可能成为大师。(2)(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