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岂能谄媚“富外行”
——从崔如琢名登“胡润艺术榜”榜首说起
□李珂
据近期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美籍华人海归中国画大写意画家崔如琢先生,以4.7亿元人民币的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名登“2015胡润艺术榜”榜首,成为“最贵在世国宝艺术家”。崔先生创作于2006年的山水画《丹枫白雪手卷》成为2014年度“最贵的中国艺术品”,“保利香港拍卖行”成交价为1.45亿元人民币。
也许是“天价”“最贵”这类“炫富”性词汇在当今全国人民“思富、崇富、媚富”的社会大背景下,太具诱惑力,太能吸引看客的眼球,太能拨动大众的神经,所以尽管许多艺术界专业人士对“排行榜”之类的炒作行径鄙夷不屑甚至讽刺揶揄,但这类新闻却仍然总是能够成为“舆论焦点”和“热门话题”。现在,只要打开与书画沾边的网站,就会见到在标有“中新网”显赫印记的大幅照片上,崔如琢先生身着华服、志得意满、昂首挺胸地手捧奖状与笑容灿烂的英国帅哥胡润并肩而立、傲对观众。
崔如琢先生的一番获奖感言,更是慷慨激昂、气壮山河:“我们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未来要超越西方!……还要进入市场,要和西方较量一下。”
看了上述这则新闻,不知别人作何感想,反正笔者丝毫兴奋不起来。原因倒不是怀疑香港保利“拍卖天价”的真实性与“胡润艺术榜”的可信度,也不是怀疑崔如琢先生的绘画水平和赶超西方艺术家的雄心壮志。笔者只是觉得,作为应该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化人民精神生活、奉献国家与社会为己任的中国画家,如此这般地热衷“市场效果”“市场效应”“市场效益”——“一切向钱看”,陶醉于富豪们(包括“土豪”“洋豪”)的簇拥追捧,把自己的胜败荣辱和喜怒哀乐寄托在“买主”的恩赐与否上……未必是好事,不仅不值得羡慕与庆贺,反而值得悲哀与忧虑。
因为,无数事实早已证明,那些腰缠万贯、翻云覆雨、把艺术家和艺术品“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当代富豪们,绝大多数是艺术的“外行”。众所周知,中国原产的“土豪”,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全部)是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和途径“先富”起来的。这些人大多出生于“文革”前后的特殊时期,先天不足,缺乏文化底蕴,不懂艺术是必然的。至于欧美国家吃西餐喝咖啡听交响乐摇滚乐长大的“洋豪”,也许懂油画水彩等西方艺术,但确实很难理解并欣赏以含蓄内敛、幽静恬淡为主调的东方艺术,尤其对使用宣纸毛笔,讲究气韵生动、境界高雅和笔墨情趣的中国画,更纯属一窍不通的“老外”。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最贵国宝”画家崔如琢先生(以及其他“留洋”的众多中国画家),在背井离乡、旅居域外若干年之后,深感寂寞失落,即使拿到了绿卡,甚至改换了国籍,仍然不得不“杀回老家干革命”。
每个“海归”画家的具体情况也许有差别,但是在异国他乡的“富外行”堆里知音难觅、壮志难酬,显然是他们共同的遭遇和处境。
倒是漂洋过海来中国淘金的英国小伙胡润(RupertHoogewerf)比较实在,他主动承认自己是“外行”,也直言不讳地声明,自己拍脑门鼓捣出来的所谓“胡润艺术榜”主要是“给外行看的,而并不是办给内行人看的”,“是为那些有钱但不懂艺术的企业家、投资者服务的”。
“中国富豪俱乐部的打工仔”胡润的“排行榜游戏”,引来众多艺术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和各种质疑,舆论给予尖锐批评和辛辣讽刺,最终将其定位为“在非艺术的领域里,从非艺术的视点出发,依照非艺术的运作规律”的东西。
胡润的自我表白和艺术界的批评,揭示了一个最浅显但又往往被世人忽视的真理——在那些“有钱但不懂艺术”的中西“富外行”商人眼里,其实无论油画、中国画、陶瓷、玉器……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品,而统统都不过是商品,是能够用来投资、赚钱、盈利、发财的介质和工具。尽管有些人“做收藏”“玩艺术”久了,也能够附庸风雅,说出些ABC,但是,无论达·芬奇、毕加索……还是张大千、齐白石……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都不过是一个个“财富符号”而已。
当然,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商贾富豪们挥金如土也好,吝啬财迷也罢,都是人家的自由,用时髦话说就是“有钱可以任性”,只要不违法乱纪,别人无权干涉。但是一个必须严肃正视的客观事实是,这些“土豪”“洋豪”们的某些行为,已经、正在和越来越严重地污染着社会风气、世道人心。具体到艺术领域、中国书画界的被污染结果,便是刺激、点燃了众多(不是全部)书画从业者们心中企盼“以画致富”“快速致富”“一夜暴富”的欲望之火。在国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中国书画的“天价”不断“冲高”“刷新”的信息刺激下,人心浮动,人心浮躁,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于是,各种荒唐现象应运而生、滋生泛滥,而且很快形成了一道业内外司空惯见、见怪不怪的“靓丽风景”——骄傲狂妄、夜郎自大、胡乱定价、漫天要价、装疯卖傻、胡涂乱抹、炫丑搞怪、制假贩假、流水作业……总而言之,就是习近平主席前不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告诫和批评的“沾满了铜臭气”和“做了市场的奴隶”。
习主席的讲话,显然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的,艺术圈和书画界内的所有人士,都应该引为镜鉴,对照一下自己——是浑身“沾满了铜臭气”已经“做了市场的奴隶”,还是既顺应潮流、跟上时代,又能洁身自好、“保持艺术家的节操”“做市场的主人”,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