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年书画”点赞
□陈榕光
5月20日,《中国书画报》刊登了贺天飞老师的一篇文章《话说“老大水平”》。文中所提到的现象,笔者也曾遇到过,感受与贺老师大致相同。笔者有幸从事老年教育事业,与许多老同志有忘年之交,对他们的经历和“苦衷”有所闻、有所见,更有所感,也想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各地政府都十分关注老年教育事业,大力扶持老年大学的发展和建设,老年大学在丰富老同志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到老年大学学习书画,大多数人并不是想博取一个“家”的头衔,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丰富晚年生活才是最终的目的。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半路出家”的老同志中,“学有所成”“大器晚成”的,大有人在,正像贺老师说的那样,这些老人经历丰富,生活阅历饱满,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深刻,对艺术的追求和投入更执着。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军队离休的老同志,他对书法艺术可以称得上是如痴如醉,不仅三十多年如一日地研习书法技法,而且在书法理论研究上做到了深钻细研。近年来,关于书法理论和创作方面的专著,他整理编印了三四本。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学一行,专一行。他的书法作品,在我看来,完全可以与“专业书法家”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十分敬佩的是,他为部队官兵和群众无偿赠送字画不计其数,可以称得上是书品、人品俱佳,为此,还获得了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像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许多老同志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也跨入了“家”的行列,在各类书画展中,也能见到他们的作品。因此,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更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大片”。
带有侮辱和歧视老年书画性质的现象,笔者也曾经历过。某单位搞一个内部书画展,邀请一些外单位书画家的作品参展,以提高展览的水平和质量,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让我费解的是,本单位离退休老同志的作品大多被拒之门外。据我所知,该单位老年书画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其中也不乏一些高水平的作品。后来我才听说,“这些老同志的作品与专业书画家的作品挂在一起,水平差距太大,不合适”。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非是为了装点门面,讨领导欢心。当前,书画界的乱象,无需多言,大家有目共睹,心知肚明。一幅作品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真不应该是某几个人说了算的。
我还听说过,有些人把老年书法称为“老干部体”,所谓的“老干部体”,就是呆板、守旧的代名词。在工作中,笔者也体会到,一些老同志,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能接受传统的思维模式,书法作品形成一定的样式和风格后,要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确实有些难,但他们大多坚持走继承传统的路子,是传统的守望者。就像在我们身边,喜欢戏曲的大多是老同志,笔者就因为经常观看戏曲,而遭到旁人的“嘲笑”。所以说,艺术应该“百花齐放”,不能因为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说什么是好的。
近日受到国人广泛关注的“中国足球改革方案”,其核心就是要解决群众基础薄弱的问题。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年朋友这个群体恰恰就是我们群众基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从事书画的工作者,不能眼睛只往上看,而不往下看。对于“老年书画”同样要敞开宽广的胸怀,要多鼓掌,少泼冷水,要多到老同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老年书画”,要为老同志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老年朋友参与其中,这样,我们的传统才能继承,我们的书画才有未来。
笔者最后想说的就是:为“老年书画”点赞。(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