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写意画为什么难于发展?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观点 | 写意画为什么难于发展?

写意绘画难于发展的原因何在

□钟章法

在中国千百年的绘画传统里,最能体现中华民族阳刚大气的民族精神、最能体现博大精深民族文化传统的绘画形式,当属中国写意绘画。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各大美展中,工笔绘画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写意绘画则越来越少,能称得上精品的更是寥寥可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愈演愈烈。照此态势发展下去,写意绘画的创作与发展将面临着断代的危机。“写”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这对中国画的发展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缺失了写意的精神和写意的面貌,那么中国画将失去自己的精彩,也将失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特地位。

中国写意绘画具有独特而完整的表现体系和形式体系。它是中国文化的表征,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视觉图像,是世界绘画中的东方代表。写意绘画在其发展流变中涌现出了众多大家,如人物画家石恪、梁楷、任伯年,花鸟画家徐渭、“扬州八怪”、八大山人、齐白石、潘天寿,以及山水画家石涛、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等。写意绘画作为中国画家表达思想感情、审美心性,发挥笔墨语言表现力的一门艺术,无论是从中国画历史的延续性,还是从画路的广博性上讲,都远远没有走到尽头,而且也不可能走到尽头。毕竟它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自身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继续往前发展的开拓空间。

但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写意绘画在此前的几百年间出现了那么多的大师、得到了那么大的发展、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而在我们这一代,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会走下坡路,会面临断代的危机呢?我们这一代人到底为写意绘画的发展做了什么?身处太平盛世、由国家和人民养育起来的画家们如何去向前人、世人交代?面对这些问题,任何一个有一点艺术良心、对民族文化发展有一点责任感的人,都会深感忧虑与痛心。我认为,造成当前这种状况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艺术本体的认识把握和发展创新存有难度的问题,也有经济大潮的冲击与大众文化的低俗化趋向所造成的影响,还涉及到引导、管理机制及艺术圈之外因素的干扰等。下面不揣浅陋,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和创作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进入传统的创作模式,忘了当下自己的存在

中国画具有悠久且辉煌的历史。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是中国画发展永远绕不开的根本性问题。早熟的中国画艺术在千百年前就已圆融化解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建立了和谐统一的中国艺术美学观。如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宋代,在主题内容、笔墨形式和意境营造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程式。文人士大夫的出世隐逸情怀和对世外桃源般的小桥流水人家、可游可居理想境界的追求,一直影响着山水画的创作。花鸟画在象征寓意、情趣表达和表现技法方面也同样有一个相当完整的模式。长期以来,大部分画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大同小异的翻新。同时,中国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消遣娱乐,没有多少人把它作为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和事业来对待。另外,中国画素有“重传承、轻创新”的倾向。传统的创作方法和教学方式喜欢追随某些“典范”,崇拜某种标准的“规范”。习画者从临摹入手,临摹古人、临摹老师似乎天经地义,是不被怀疑的唯一途径。而当我们花费很多的时光,从古人、老师那儿学习了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掌握了一套技法,有了拐杖,而要回到大自然中采掘生活时,却发现已经戴上了别人的眼镜。不少人到头来根本不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传统的某些样式、程式认作是不可逾越的“规矩”。就这样,一代代画家背着传统样式的累累重负,缓缓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艺术道路。

在不少中国画家、评论家的观念中,中国画的传统仅仅是艺术形式中的笔墨语言、诗书画印。这样的认识不免把中国画的传统简单化、肤浅化了。中国画的传统应该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中国画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局限在中国画旧有形式的圈子里去看待传统、认定传统,而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传统、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继承和发展是辩证有机的关系——继承是延续、弘扬优良传统;发展是突破原有的传统,增加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个大文化体系中去挖掘、弘扬传统中对中国画创新发展有益的因素,真正地运用传统、激活传统,并在凸显民族性、时代性的同时,以自我的真性情与大自然沟通,在审美角度、题材内容、精神思想及笔墨语言上有所突破。只有这样,艺术创造才不会重踏在前人的足迹里,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独特面貌的艺术作品的出现。所以说,学习传统是基础,发展创新才是关键。历史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国画应当是发展的艺术、创新的艺术。我们不能学习了传统的旧有模式,就忘了当下自己的存在。正确的创作观没有建立,是写意绘画难于发展的根源之所在。

二、价值取向趋同、急功近利走捷径成为“理性”的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取向也呈现出了世俗化、商业化、商品化、娱乐化及价值取向趋同的大众文化特征。一方面,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视作品为商品。艺术创作可以无须深入生活,仅以名人效应,通过流水线、“快餐式”制作的低劣产品依然可以在市场上热卖。另一方面,艺术创作尽量避免艰难的思索和痛苦的经验体认,不寻求深刻的感动,艺术价值偏向于通俗、浅薄和娱乐。那种崇高、悲壮、有深度、艰难的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艺术便只能趋向于平庸化、通俗化,而不求远久价值,不求严肃性。画家趋于“现实”与“理性”,这是中国画艺术走向重形式、轻内涵的原因之一。

尽管每个人的禀赋各异,但在现代社会,如果你想要适应社群生活,就必得努力消除差异,放弃与生俱来的个性,学习群体的共同性格。且现代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也都提供了一个塑造非个性的群体性格的“绝好”环境。社群观念成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并形成对个性与创造性的巨大扼杀力。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深重悲剧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美术界当前热衷的群体情感、群体笔墨、大家都认同的审美标准等趋同化趋势已十分严重。在这种现实环境下,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难于培养。即使有天才出现,在此严酷、庞大的社群共同价值取向占主流的现代社会,也很难怀抱古代艺术家那样坚贞卓绝的崇高理想,自甘于贫困、寂寞与孤独,并坚持不懈。

另外,现在的年轻画家基本都是毕业于专业院校,从小到大要为考学士、硕士、博士,评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争硕导、博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剩下的真正花在走进大自然、思考绘画的时间少之又少。社会现实就是如此。要成为大画家,如果没有学位、地位,即使画得再有特色,想要出头也是难上加难。正如林木先生所说:“今天的用人制度肃然森严,没有文凭学位的人,要想出头几乎不可能。这要让我们这个社会去掉不知多少个钱穆、沈从文,甚至鲁迅、郭沫若等没学位、没文凭或学位文凭不到位的天才和专才。”

其实绘画是精神与技术的劳作,不是有了高文凭就能成为大画家。20世纪的几位绘画大师,几乎都是没有文凭的。正是在重官位、重学位的现实环境影响下,绘画才成为了一个发家致富、跻身“红顶艺术家”的跳板。即使是专业画院的画师,有充分的绘画时间,但在急功近利走捷径成为画家群体普遍性选择的环境下,为了能在全国大展上获奖、为了能提早出人头地,也会在绘画上投机取巧。画照片、几年精雕细刻磨一张画等,成了不少画家的首选和跻身名家的唯一途径。没有多少人心甘情愿用自己几十年的光阴,去与当前的普遍风气唱反调,去为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做劳民伤财且难于被人家理解的事。试问现在有多少画家是不惜自身的利益得失,把发展写意绘画作为人生事业的目标去奋斗的?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画家,需要用一生去修炼。想画几年就求得功名、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当代有一些比较有才华、有潜质的艺术家,他们在青壮年时就成名了,年龄大了反而落寞了呢?就是因为他们成名后经不起现实利益的诱惑,在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等方面追求无度,为了金山银山,把人生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圈子社交、地位攀爬与复制作品之中。只有挡得住名利的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让自己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天人合一”的创作境界,才能进入艺术创造的殿堂。“中国画大师都是大器晚成”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上)(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观点 | 写意画为什么难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