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艺术回顾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逸笔遗珍”整十年
□记者李文慧 2005年6月30日,启功先生逝世。2007年,北京画院举办了启功逝世后的首次专题展览,即“联语墨迹展”,此展也拉开了北京画院“20世纪美术大家系列”展览的序幕。 今年6月30日,是启功仙世整整十年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北京画院再度举办启功艺术回顾展,取名为“逸笔遗珍”。
启功书作《踏莎行自题小照》
十年了,启功先生的好,书画界的人丝毫没有忘却——学问好、人品好、艺术好。“逸笔遗珍——启功艺术回顾展”开幕时适逢北京降雨,可是,展厅里却挤满了参观的人,风雨无阻,就是为了“看看启先生”。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与启功先生有过深入的交往,除了坚实的传统功夫,他最称道启功先生的是他的为人。北京画院美术馆二楼展厅正中央的墙壁上挂着启功的一套山水四条屏,从创作年代看,是先生25岁所作,那是套仿元人的画作,笔墨老到、气度静雅得令人吃惊。王明明说,他曾经问过先生那么年轻何以画得那么好,先生却说“不好不好,那个真的没法看”。王明明说的是先生的谦逊态度。“作为一代学者、书画大家,进入‘20世纪大家系列’启功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王明明说。 这次展览展出了启功先生的书画作品80余件,包括先生的自书诗、临帖作品及绘画,是个诗书画合璧的展览。80件作品跨度半个多世纪,从两个角度展示启功:一是看他在治学与研习书艺画道上曾经下了多少功夫——遍临百家,一丝不苟,却临中有思有创;再是这些作品很好地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勾连性——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绝不会有高品质的书画作品。
启功《山水画四条屏》之一、之三
王明明说临摹作品是此展的一个亮点,果然。作为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启功先生如何临帖,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展品中有几件长卷临作特别引人注目,如《临淳化阁帖》《临竹山堂连句》《临黄庭内景经》《临任询〈秋怀诗〉》《临八大山人》,还有《临黄州寒食诗帖》《临苕溪诗》等等,观众们一边看着一边赞叹着。启功先生曾经说,“帖”是临学书法的范本,但是临的目的不是要和帖上的字一样、写成它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这些临作,临出了启功先生的思想,有原帖之风骨,也有先生之精神。 自书诗词是启功书法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王明明说,民间普遍认为启功是大书法家,其实书法只占他毕生研究成就的一小部分。作为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学、美术学、文献学。启功先生的诗词文章文浅意深,笔调诙谐,充满幽默感,比如此次展出的他的《踏莎行·自题小照》:“昔日孩提,如今老大。年年摄影墙头挂。看来究竟我为谁,千差万别堪惊诧。貌自多般,像惟一霎。故吾从此全抛下。开门撒手逐风飞,由人顶礼由人骂。”文字浅显,况味却深。但是这番况味只要识得字者便都能看得懂。“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蛇来笔下爬成字;油入诗中打作腔。”以最平白的话,说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词楹联作品让很多观众流连着品味着赞叹着记录着…… 此次展览的展厅设计非常独到,展示空间以竹帘相隔,“逸笔遗珍”的投影打在竹帘上,格外文雅,又神秘怡然。王明明说,展厅设计方案数易其稿,最终选择以竹帘为媒介,再通过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与启功先生“遗珍”相呼应的场景。 展厅多媒体播放的启功授课视频也极受欢迎,大家拥挤在不大的展厅里静静观看。这段视频拍摄于1981年,先生69岁。先生风趣的谈吐、深入浅出的语言,坚持传统精华、纠正传统讹传的果断,腕底楷行草隶范字的优美,深深吸引了观众,隔着大屏幕,大家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点头称是,仿佛身临课堂一般。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舍不得离开,有的干脆把这段视频全程拍摄下来,回去慢慢品咂。 启功先生生前任教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的书记刘利参加了这次展览的开幕式。他说,启功先生在北师大任教70多年,深受师生爱戴,启功是北师大的一面旗帜,学校将设立启功教师奖,奖励像启功先生一样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 王明明说,花大力量举办一个好展览,一定要把这个展览的好处传递给观众。为了让观众亲身体验临帖的感受,此展专门设置了临帖区,摆放着启功的“大字簿”复制件,很多看过展览的观众都有“技痒”之感,忍不住把笔一试。此外,展览期间北京画院还将推出关于启功先生的学术讲座,帮助大家了解启功的思想和艺术。 这次展览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书法家协会、荣宝斋、北京画院、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共同主办,将于7月13日结束。(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