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龙,1982年生于甘肃泾川。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师、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平凉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西王母印社副社长。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七届新人新作展最高奖、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展览。
刘小龙书《世事人情》联
碑帖结合 内外兼修——评刘小龙书法
张改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小龙学书,注重碑帖结合,内外兼修,与古为徒,悉心临帖,潜心钻研金石碑学。广泛阅读书法理论,书艺不断精进,渐入佳境,形成了气韵生动、意蕴古朴的书法风格。 观其作品,无论是大幅长卷,还是小品册页,皆能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其楷书取法魏晋北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用笔爽利,结体平整,法度严谨,大楷雄强有力,小楷精致秀润。隶书宗法《礼器碑》,融通《张迁》《西狭》,又参以行书、篆籀笔意,气息贯通,古雅朴拙而灵动洒脱。行书以“二王”为圭臬,汲取宋人书法之精华,笔法灵活多变,笔触跳跃生动,线条刚健优美,通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气势跌宕,疏密开合,错落有致,极富视觉上的流动性和节奏感。 于小山(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小龙大楷书法多由《龙门二十品》和《石门铭》取法,辅以魏晋行书笔意,得结构欹侧与笔势相结合之妙。字形或大或小,体势开张内敛结合一任自然,用笔方圆并举,呈外刚而内柔之态,生发出强烈的个性语言。小楷则一派晋人风骨,萧散典雅。行草体势飞动,似有米芾“风樯阵马”之意态,唯觉线质欠劲挺或夸张过度反成习气。然瑕不掩瑜,以小龙聪慧睿智之资质、勤于探索之态度,假以时日,必将渐入佳境无疑! 李啸(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小龙小楷取法晋唐,气息古雅,结字开张宽博,字形偏扁,格调不俗。借钟繇字形,却不随钟之隶意,而用碑之方笔,追求形态上的唯美,见风姿、有风骨,颇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境。 王怀罡(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小龙书法取法魏晋汉碑,诸体皆能。楷法严谨峭劲,笔力刚健;浑厚沉劲,爽爽有神。近年小龙对其书法语言重新认识后有一种新的塑造与调控,追求俊逸而又不乏大气,是其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杨华(书法家):纵观小龙兄书法作品,可以感到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贯注其中。他对传统的理解不拘于表面,而是深入内涵,直取精神和本质!从他的作品中,我体会到书家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并非简单地局限于对书法结体、书写技巧或字形的驾驭和理解,而是对书法所蕴含的文化、道德、精神以及人生感悟的一种近乎痴狂的追求。他的书法是多年人生积淀带来的独特的并且渗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与线条的对话,是一种在极致的艺术环境中,今人和古人超越时空和历史的照会所幻化出的一个个带有艺术气息的生命体。其作品给人美的享受,这种美出自小龙兄冰清玉润的人格精神和品格力量。 傅德锋(书法评论家):刘小龙学书广涉各体,对历代经典碑帖都有全局上的了解与掌握。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他能由浅入深,从博到专,坚持到底,一以贯之。既注重临摹与创作,也重视古今书法理论,更能广泛涉猎其他艺术门类以此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刘小龙书荀况《赋篇·礼》
刘小龙书郑谷《寄左省韦起居序》句
在学书与为人的路上修行——十一届国展参展作品创作小记□刘小龙 乙未岁初,在一次笔会上,一书友谈及书写材料时,谈到蝉翼毛边纸,说其薄若蝉翼,质地柔软,手感极佳,我便渴望得到试试,一探究竟。 对于书法创作,我很喜欢挑战,尤其喜欢挑战新的材料。清明节前,托学生在杭州购得几刀,收到纸已经是清明节,正值放假,迫不及待地将纸裁成数十张小纸片,做好准备工作。期间正在学习国学班课程《文心雕龙》,尤其喜欢其文字:“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或许是熟悉的缘故,所以写起来也很顺手,不知不觉近三个小时,1000多字的《文心雕龙》选抄我用魏晋小楷呈现在蝉翼毛边纸上,当回头去审读时,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总觉得有一种激动在心里徘徊。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一本册页,仿红木封面,很古朴,便买了几本,回来将写好的纸片用茶叶水刷过两遍后,裱在了空白册页上,又在旁边附了释文,犹如出版的字帖,古色古香,这也许是其中的看点之一吧。由于离截稿还早,总觉得意犹未尽,想可能还会写得更好。一个月下来,字是写好了,但那样的激动心情、那种古朴的气息没有了,终究没有写出更满意的作品。 苏子尝言,“无意于佳乃佳”。此言不虚,想我20多次参展获奖,大多作品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成的。遥想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都是感情、环境生发使然。 能够在四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优秀奖行列,是对我20多年书法实践的一次肯定,也是我自十届国展以来四年间的一次长足进步。这次获奖,我很欣慰,但不激动。20多年自学书法,能够在方向上、路子上正确把握,这是我值得自豪的。 当然,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今天的获奖只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放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去看,只是一瞬,是微不足道的。学习书法,我是博爱的,五体皆工,互相补充。我觉得专攻是建立在博涉的基础上,如我写楷书,借鉴行草的灵动、篆隶的厚重、魏碑的雄浑,表现出的是一种既有传统又有现代元素的楷书之美,这是我长期以来研究楷书的思考。 十一届国展的评审是严格的,尤其是优秀作者的面试,既人性化又有难度。我参赛作品成绩第三,但在文化考核中,由于平时学习积累不足,对于书论研读不精,失分较多,最终总分排名居中。重技法、轻文化修为,是当今我们书法作者的一种共性问题,也是我今后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课程。 展览即将开幕,成绩已属过去。唯有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深入经典,努力实践,砥砺品行,才是最好的选择。(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