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新锐 | 十一届国展·优秀书法家推荐之四——叶韶霖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书坛新锐 | 十一届国展·优秀书法家推荐之四——叶韶霖

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报

叶韶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厦门日报》社。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入展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展、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全国第三届行草大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中国书画报李笠翁《答于皇谢赠天阙茶诗》句 叶韶霖书


潇洒流落 翰逸神飞

□田树苌

算起来韶霖大学毕业离开太原已经20多个年头了。这20多年里,他再也没有回过这座城市,我俩也没有再次相聚过。但我们一直互通信息,彼此关注着。韶霖经常把我在媒体、网络披露的活动信息,作品的审美走向和周边书友的反响等信息反馈给我。我也始终惦记着韶霖,十分留意他所发表的文章、作品,为他的作品入展全国大展和获得奖项喜不自禁,欢欣不已。

上世纪80年代末,韶霖从数千里之外的福建到山西,就读于山西财经学院(后更名为山西财经大学)。那时候的山西财经学院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在院方的支持下,成立有学生书画社,每年都举办书画展和学术讲座。学校浓厚的书画学习、创作氛围在全省高校中是无与伦比的。这对于自幼酷爱书法并有一定基础的韶霖来说,真有点如鱼得水。他在抓紧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书画社的活动,聆听专家讲座,观摩书画展览,拜访书法名家,与同学中的书法道友相互切磋,这些都使韶霖获益匪浅。就是在这个时候,供职于山西省书协的我,在出席学院书画社活动时与韶霖相识。我非常理解他当时的心态,求知若渴。我以我的真诚、以我浅薄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为韶霖的学习出主意、指路子,这也许真的保证了韶霖在初学阶段能取法乎上,走上正途。

韶霖书法明显受到晋省书风重碑、重篆隶的影响,开蒙以汉魏筑基,于汉隶《张迁》《衡方》《封龙山》和魏碑《张猛龙》《张黑女》用功最勤,同时兼习石鼓、金文。韶霖学书入门的路子,有别于他老家福建以唐楷入手、依次宋元、再追明清的因袭已久的格局。韶霖以篆隶、北碑强其筋骨,又以南方才子特有的帖学的娟秀、细腻、娴雅的意趣韵致熔冶之、融会之、滋润之。20年来他沿着这个路子一直走了下来。他写碑,雄健遒劲,端凝高古,又时时透出隽丽与轻柔。他写帖,宛转畅达,富丽雍容,而在点画笔致中自具一种浑穆、古茂、苍拙之气。

韶霖为人处世很低调,不尚浮华,不事张扬。他性格内向,说起话来甚至有点腼腆。但他是善于做内家功的,文学功底极好。他的文章,轻丽、曼妙、隽永,有韵味,有谐趣,让人读来如饮醴泉,怡心畅神,如入兰室,幽雅馨香。韶霖于文学之外,举凡山川风物、历史沿革、儒林风尚、文坛掌故、社会世相、民间习俗,都在他关注与探究之范围。融会涵泳,含英咀华,积学既厚,溢而为书,故韶霖之书法于笔清墨雅之书卷气外,别有一种妩媚倜傥之高士情怀。

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韶霖不能像那些自由职业书家那样,有大把时间消费在书法上,不能整天与笔墨打交道。但他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把重点放在读帖上。他在古人的法帖中感受古代大师振笔挥毫时,提按顿挫、擒纵疾徐、聚散开合、浓淡枯润所交汇成的点线交融的节奏韵律之美;体味古代大师的书写状态,不激不厉、不衫不履之从容优雅,或重若崩云、顿如山安之威严,或如惊蛇入草、渴骥奔泉之激荡震动,或如千秋松柏、万岁枯藤之古奥苍雄。韶霖极虑专精,穷微测妙,得推移之奥,故在临写和创作时能“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在笔先,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韶霖有非常优秀的潜质,加之他的专注、执着与努力,他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我相信,我期待。


【作品赏析】

中国书画报 郑板桥《家衮州太守赠茶》 叶韶霖书

中国书画报苏颂《承示黄君诗再和韵》 叶韶霖书

中国书画报史药房《送熊退斋归武夷序》 叶韶霖书

中国书画报《平生长日》联 叶韶霖书


清隶学习心得

□叶韶霖

一直以来我主攻汉隶和魏碑,直到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赵之谦的隶书真迹,之后便对清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在汉隶学习的基础上下探清隶。经过几年的研习,我的清隶作品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在成绩取得的同时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1.直接秦汉,借古开今。在清代,像邓石如、赵之谦等隶书大家都是根柢秦汉,借古开今。我以为,学习清隶就要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书源流和心路历程,这对我们开拓思路和隶书创作大有裨益。

2.精研笔法,锤炼线条。历代书法笔法和线条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书法家精研锤炼的结果。清代隶书能在传统隶书“蚕无二设,雁不双飞”的基础上,迸发出笔法的重构和突破,与近三百年间书家们上溯秦汉、旁涉诸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旁涉诸体,推陈出新。清代书家打破了书体的界限,他们尝试将篆书、魏碑、唐碑、行书等字体的笔意与隶书融合,广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取法各家之长,成就了清代隶书之新风貌。

4.知行合一,相得益彰。清代的隶书名家不仅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墨宝,还有体系化的书法论述。这些理论的提炼和构建,既是清代书家对历代积累知识的梳理,也是他们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体系化的总结。

王学仲先生说:“很多人学习书法主张学古,愈古愈高,我认为这未免绝对。书法也是有继承和发展的,要注意学习同代人的作品,他们怎样师承古人,他们的书法趋向如何,都应该研究。”我以为,用这段话来指导清隶的学习是再恰当不过了。(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书坛新锐 | 十一届国展·优秀书法家推荐之四——叶韶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