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 | 李孝萱:我不是当官的人选,只是最忧虑的人选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研讨 | 李孝萱:我不是当官的人选,只是最忧虑的人选

中国书画报

6月22日,由本社和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天津美术网协办的“天津人物画发展研讨会”在本社召开。本次研讨体现了力量的凝聚、思考的多元、观念的碰撞。本期推出李孝萱的观点。

李孝萱:中国书画报 我伴随着天津美院已走过了38个春秋,其中经历一言难尽。虽然我目前暂时为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的负责人,但说实话,我不是当官的人选,我只是中国画学院最忧虑的人选。如何保证中国画专业在迅猛的网络时代和层出不穷的“新主义”的压迫与干扰下,还能够立足于时代且不偏离中国画的语言方向,这是我最大的困惑。

由于价值标准的混乱,我们彻底丧失了一种价值判断,排除世俗是极端困难的。社会的种种不良因素如影随行,每个人都逃避不了。所以,学院的教学和人才的认同难免会被社会不良的一面所浸染,成为困扰我们教学难以推却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有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更高的精神指向来感召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健康地教学、健康地培养人才。 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而目前令我们迷茫的是,到底要以什么标准来正确培养人才。按道理,作为艺术院校无疑应以“艺术”为标准;而实际上,我们的标准和社会上的时尚标准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及社会上漂泊的人自由和先进,因为他们可以要“标准”,亦可以不要“标准”。 总体来看,判断艺术人才,我们眼前共有三种标准:其一是“政治标准”,其二是“世俗标准”,其三才是“艺术标准”。我想,“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平衡的,或者是可以共生共荣的;但“世俗标准”必须是要警惕的,因为它对社会环境和人才素质的改变与提高来说是荒谬的。 从这个角度观照天津人物画的发展,可以说我们只做了世俗性的工作,或者说是实现了世俗性的繁荣。就以政治作品而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张德育先生的作品《岭南风》《抗洪凯歌》,既反映了政治的力量,又把握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语言呈现,画得一点不俗,放到现在看也是好画,是代表国家的艺术作品。 近数年来,天津人物画主要是以工笔人物画表现较为突出。天津的工笔人物画最早一改前人的颓势,可谓生机尽显;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的驱动,天津的工笔画家非但没有持守,反而却沉浸在这个经济大潮中成了“弄潮儿”。为此,以写意性作为支撑的工笔人物画自然演变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年画。天津毕竟是个地域城市,在这里弄大潮未免痴人说梦。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一个个流失当属自然。 我们天津为什么有着一流的技术而成就不了高、大、上的艺术家?我们为什么总在自圆其说中让人们淡忘?就是因为天津的画家没有把语言技术问题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文化情境中去反省。所以,我们总是在忽然红了之后又渐渐地干瘪下来。我们在满足老百姓的世俗兴趣中能否看见另外一部分人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硬道理,难道让人类进化的知识分子们不是人民吗?这样的追问清晰了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目的。我认为这根本不是偏激。 近四年来,天津美院的人物画专业开始有了一种改变——注重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又注重对社会的观照,注重对现实人生开掘的同时也注重对画家内心的表达。前不久,我们天津美院写意画专业的历届学生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展览,一共有27人参加。他们大部分是曾在天津美院学习写意人物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还有4名是留在学院的青年老师。这个展览影响很大,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著名批评家郎绍君老师说,这是近几年人物画展览中最好的一个。 就我个人而言,我始终不敢凌驾于艺术之上。一个人有一种爱好,把这种爱好幻化成一种境界,使它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肯定就会持有更多的自省而不会沾沾自喜。做一个好艺术家、一个好老师,对自己的自律是必须的,要活到老学到老,从不满足才是态度。我画写实的,也画写意的;画花鸟,也画山水;要么就尝试一下油画和多种材料的综合,目的只有一个:使自己不孤立于绝倒之中而孤芳自赏,从中清醒地作出判断,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比如,我眷恋中国的传统绘画,但生不逢时,只能从古人的绘画作品中寻找心灵的映照。于是我把自己的兴趣投入到对“城市人生”的开掘上。对于我来说,它无疑更接近本质,即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通常大家不理解,以为“批判现实主义”就是对社会不满。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批判现实主义”的实际意义是充满着更多的人文关怀。它对许多现象持有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幻灭而幻望,终极是寄寓着画家的理想和希望。当然,这不只是曹雪芹所说的“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那样孤独和寂寞下的私语,而是直指人心的现实折射。这当中当然有一种“意象”,也就是中国人崇尚的意象表达。“意象”里面肯定驻足着抽象因素,但意象不是抽象。“得其精而去其粗,在其外而观其内”是意象的普适道理,“化气质之偏,养性情之正”是修炼与修养的道理,“物我两忘,得意忘形”是精神的道理。无论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是这个道理。天津的画家不缺少功夫,缺少的是道理下的“文化支撑”。所谓“人文化成”,文化成就了人,没有文化还是艺术家吗?一个人需要支撑,一种艺术需要依附。艺术家毫无指向,就等于永远也找不到归宿。没有归宿的人,灵魂就永远没有依附感。这种归宿首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承担。一味地倒向西方,就等于说自己不是父母生的;一味地倒向传统,看不惯任何一点新鲜事物,那是迂腐。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有着自己相对不同的缺憾。考虑怎样弥补这种缺憾,才是客观的态度。我们培养学生,着重在一个思想的框架里去解决技术问题。这样技术就不会苍白、不会孤立,相反才有价值、才有意义。这一点,我诚恳地希望天津的画家们真正能够共勉!

中国书画报李孝萱《尽心君子》

来源:《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研讨 | 李孝萱:我不是当官的人选,只是最忧虑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