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明,1966年生,山东兰陵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协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北部战区陆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秘书长、政治部创作室专业画家。作品《绿色的风》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铜奖,《露》获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金奖,《武器分解结合比赛》获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雨后》获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无名高地》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掬一捧野芳献给您
姚秀明出生于沂蒙山区的农村——苍山。小时候,他经常看着心灵手巧的奶奶画画、剪窗花,渐渐地自己也对绘画产生了情愫,慢慢学着画起来。当时家里贫困,买不起纸笔,他就用石笔、木棍在地上画;没有绘画书,他就对着课本上的插图画,或者捡被丢弃的卷烟盒回家临习上面的图像。上小学后,他省下买文具的钱用来买小人书,仅《三打白骨精》就临了四遍。直到现在,姚秀明还存着一箱子临习过的小人书。 1980年考入县里的重点初中后,姚秀明成了美术老师的“红人”。老师一方面对其重点辅导,一方面支持他到临沂市艺术馆美术班学习。姚秀明每周步行40公里回老家背煎饼,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学绘画。生活的不易让其拥有了一个坚毅的性格。受《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的感染,他竟然瞒着家人当了兵。从军之后,姚秀明的绘画才能派上了用场。他先是当文书,后又调到电影队绘幻灯片。几经磨炼后,他终于跨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门。他师从姚有多、郭怡孮、张立辰、田黎明、李魁正等老师学画,既而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在刘大为、袁武、任惠中等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了五年。这期间,他下苦功临习《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八十七神仙卷》及李公麟、韩熙载、范宽等人的古画一百多幅,不仅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而且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和体悟。此后,他被分配到济南前卫报社,其间又师从唐勇力学习工笔人物画,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林凡工作室特聘教授。多年来,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大展并荣获大奖三十多项。 丰富的艺术经历和人生历练,形成了姚秀明以“写心”为上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观念。他将心灵深处涌出的情思和生命活力幻化成艺术语言,进而彰显其意象化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也使其作品进入到了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无华境界。 乡情野趣、意趣天成是姚秀明画作带给人们的第一观感。虽然已离开家乡三十余年,但故乡的那些山草野花、田垄果蔬、鱼禽鸟虫、野景炊烟还时时萦绕其心田,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这种对故乡的深深思念经过画家的重塑,转化为一种诗意的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姚秀明产生了要掬一捧野芳献给乡亲、献给战友、献给大众的艺术理念。今年回乡探亲时,那些野草、杂花带来的野味芬芳,蟾蜍、虫鸟带来的自然天趣,都令他倍感亲切。回部队后,他陶醉于乡情、童趣间,在不断回味中即兴创作了一批金蟾作品。惟妙惟肖的工笔描写加上写意性的乡情野趣,使画作之美沁人心脾。 姚秀明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寄托性灵的绘画形式,注重文化性和人文精神;其特征既体现在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中。品读他的画作,会让人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余韵。其取材虽都是些司空见惯的花鸟草虫,但却能使观者体味到无限的生命力和人性化的意趣。或歌颂生命、赞美永恒,或道法自然、生机蓬勃……这些情感隐现于花鸟草虫之间,不经意间流进观者的心田,把画作境界引向一个高雅的品位。 精神与语言的同步,也是姚秀明努力追求的目标。大自然的花鸟草虫经过他的有机融合,在纸笔间弥漫着浓浓的情思,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在姚秀明看来,写生其实也是一种创作。画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提炼、整合、取舍甚至夸张、对照、想象、跳脱等修辞手段是必需的,由此便可构成画面的章法之美。他的画作大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照,然后经过心灵的迹化、艺术的加工而成。他的创作遵循传统艺术法则中的观察方法,讲究构成上的美学法则。那些远近、开合、聚散、轻重、浓淡、虚实等美学元素都能在其作品中一一体现,所以其作品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 品赏姚秀明的一系列工笔画作品,使我想起了齐白石老人关于写生与写意的一段语录:“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追求和高妙、精到的工笔技法使姚秀明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相信他会创作出更多散发着独特芳香的佳作。(附图为姚秀明作品)
“金蟾”之一
“金蟾”之三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