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萃华 | 一山呈现万山之象——石涛的《山亭独坐图》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藏品萃华 | 一山呈现万山之象——石涛的《山亭独坐图》

中国书画报 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这样一批画家:他们是明代遗民,以创新精神活跃于画坛,其作品和画论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石涛。石涛有着众多的追随者,并以一种独创精神影响着后世画家。在一定程度上看,石涛是遗民画家中视野最宽广、技巧最高妙的画家。他有着独特的绘画理念,曾说:“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从中可以看出他那不与人同的创新精神。

中国书画报 石涛的《山亭独坐图》(见上图)为纸本设色,纵144.1厘米、横64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在画面中下部,画家着重描绘了石坡上的小亭,有一文人独坐于小亭之中,茂密的树木围绕于小亭周围。树木种类繁杂,多为平头树。其中,松树树干挺直,以湿墨、淡墨点染而成;杂树树干行笔古拙,用浓墨点叶,又有细勾的夹叶。画家对不同树木的描绘使画面显得十分丰富。画面远景处,山峰险峻奇秀,画家用流畅而凝重的中锋线条勾勒山石轮廓和脉络走势,再以披麻皴、解索皴进行具体的描绘,以表现山峦的凹凸感和体积感。画家又在山体之间或疏或密地点苔,在进一步展现明暗关系的同时,使画面更为丰富、饱满。整幅作品用笔方折,对墨色的干湿、浓淡运用巧妙,中锋细笔与侧锋粗笔的兼用使画面刚柔并济。画家以留白的手法在山石、树木间表现出溪流,虽未画水波,却能让人感觉到溪水从山间蜿蜒流淌而出。整幅作品以水墨为主,只在小亭处以赭石渲染,一方面突出了画面主体,另一方面展现出“山亭独坐”的诗意境界。 石涛在画面左上角自题:“吴道玄有笔有象,皆一笔而成。曾犹张颠、知章,学书不成,因工于画,画精而书亦妙,可知书之可通神于画也。知笔知墨者请进余一画之门,并问一笔之旨。大涤子耕心草堂。”下钤“大涤子”朱文椭圆印。从题识可知,石涛十分推崇“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以及“一画”论的绘画理念。从石涛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在“以书入画”的过程中,他的笔法往往因画异而体变。他认为书法与画法相通,书法影响画法,而对画法的开拓同样反作用于书法。从石涛的《山亭独坐图》中可以看出,他在处理山石、树木的用笔方面,都以书法笔法来勾勒其轮廓,以此使物象具有刚劲坚韧、桀骜不驯之感,令画面更为生动有趣。另外,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构建艺术形象,抒发作者胸中逸气。石涛在此作题识中所提到的“知笔知墨者请进余一画之门,并问一笔之旨”,讲的便是“线”的作用。石涛认为,天地万物“自一以至万,自万以治一”,“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此乃一画也”。这里的“一画”是画家通往精神世界的津梁。《山亭独坐图》中的山水景象,是画家将游历时所见的众多山水景象重新组合而成的。在此过程中,画家融会自己的经验画成一山,而这一山也就变成了众山。 石涛(1642-1707),俗姓朱,名若极,字石涛,明靖江王后裔,出生于广西桂林。他幼年遭变后出家,法名原济,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他大部分时间逗留在扬州一带,但不曾久住过什么地方,一生云游,以卖画为生。他讲求革新,体察自然万象,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他的作品构图长于变化,笔意纵恣而脱尽窠臼,给人以动人心弦的审美感受。作为清初画坛“创新派”的领袖人物,石涛的绘画理论和作品都对时人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之后的“扬州画派”影响亦尤为深远。他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其直抒胸臆的画风把山水画的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来源:《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藏品萃华 | 一山呈现万山之象——石涛的《山亭独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