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发表于本栏目的文章中,我分析了当代书法批评的萎靡现状,其表现为扭曲的书法批评关系、狭隘的书法批评眼光、陈旧的书法批评思路。很显然,只有找到当代书法批评萎靡的成因,才有可能在根本上改变这些现状。 一、书法批评信念的丧失 书法批评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判断一件作品的好坏?或者是为了书法作品分析的技术、为了通过对话向书法家示好?不同的批评目的似乎都可对应一部分的批评,但这远不是批评的全部。一种有创造力和解释力的批评其实是在分享书法家的想象力,并阐明书法作为一个生命世界所潜藏的秘密。最终,它是为了说出批评家个人的有深度的感悟。深度的感悟就是批评的内在精神。确实,信念和志向的溃败使批评家放弃了批评本应有的高度,不再把批评写作当成是一种心灵的自我追问,更不把批评的原则和生命的原则对等起来。批评成了一种技术分析,成了贿赂良心的一种话语方式。批评话语在泛滥,批评信仰却在萎缩。批评不再表达个体的理想,而是成了权力话语的附庸。何以批评信仰会如此脆弱?何以审美和心灵的防线如此不堪一击?利益固然是一个核心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批评信仰的构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饥饿。 有时我会认为书法批评方法是书法研究的基础,只有掌握书法批评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深入进行书法史、书法理论和其他书法专题的研究。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书法批评因为没有相关的批评信念,常常沦为创作与理论的配角。实际上,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往往是不同的书法理念引发不同的书法进程,这些理念大部分由零星的批评话语承担。晋人尚韵、宋人尚意等等,都有批评的声音在前影响创作。也就是说,有见地的批评对创作有一定的塑形作用。应该说,在当代有着更开放的观念、更系统的书法分析方法,给书法批评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给予书法批评极大的活力。但是当代书法批评还缺乏新的观念和方法,书法批评的教学和研究都相当滞后,因为书法批评从来就没有被当作书法人的信念。 有了批评信念,才会向往思想高度,才会看重深度感悟的建立和精神的独立表达。因此,要探究书法批评的困局,重申信念、思想、精神独立性这样一些批评的核心品质就显得异常重要。所谓“先立其大”,这就是书法批评的“大”,是大问题、大方向。让批评获得解释生命世界的能力,建立起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并以哲学、美学的眼光理解和感悟书法存在的秘密,让批评家成为书法家的对话者、书法的思想者,参与书法世界的建构,分享书法当下进程的密码——这或许是重建批评精神和批评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书法批评思想的贫乏 书法批评家作为长期的书法观察员,必须要形成一个强大的书法思想体系。对书法理解肤浅、思想贫乏,将导致书法批评个体的理论价值观念无从建立。书法批评是传播新的书法思想、新的审美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而批评家也普遍是思想锐利而勇敢的人。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发现,当代书法批评主体明显表现出思想的贫乏,众多所谓的“书法批评家”没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参与新的审美判断、没有能力发现新的书法思想的价值。 我读现在许多批评家的文字,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在知识谱系上的陈旧气息,同时也发现几乎整整一代的书法人都缺乏思想。尤其是新兴的批评家,几乎不懂书法,更无法获得书法的理解能力。这成了他们致命的局限。其实好的书法批评家都是有自己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人。这种世界观、艺术观从何而来?只能从思想和审美中来。缺乏思想、藐视审美,个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就会大受损伤。没有思想,对书法家而言,就没有发现人性和创造美的武器;对批评家而言,就没有对艺术世界的解释力。深度的个人感悟以创造力和解释力为表征,以思想为根基。思想资源的贫乏、单一,意味着切断了书法家和批评家的精神来源。何以批评界人云亦云的文字越来越多?这就在于批评家的解释能力匮乏,面对作品所呈现的世界,没有思想穿透力,只能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那些眼光犹疑的批评家往往精神独立性、思想穿透力严重匮乏。 对于当代书法批评,我们现在所做的更多是一种新建的工作。古代“书论”“书品”,其高度与精华是那个时代下的文化产物。我们除了要对传统书法文化与精神加以领略学习之外,还必须有当下的书法思考。书法批评家站在传统与当代两个视角下,真正成为一个有内在书写经验的人,这样才是致力于理解书法创作精神的发现者、思想者。书法批评与书法创作是形影相随的姐妹,书法批评不能绕开书法创作而空谈理论与史学。当代书法批评远离书法创作,也是书法批评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远离,便疏远了书法创作的精神表达,无法精确、敏锐地感觉到来自书法创作一线的细微变化下的精神动向。如果主体无法在信念中行动,无法重铸生命的理解力和思想的解释力,那么一些人所热衷谈论的批评道德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古代的书法批评虽然没有系统的书法批评写作,但其印象式、比拟式的点评带有简洁、形象、生动的特征。以一种生命体验另一种生命的真诚,这便脱离了技术细节的求证,也脱离了现象与道德上的空洞。如阮元在《跋争坐位帖》中说:“《争坐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 三、书法批评写作立场与态度的偏差 我想,基于个体精神自由的意识,书法批评应致力于对创造行为的理解和发现,而非从自身理论方法出发,对阅读对象进行随心所欲的“取证”与“审判”。审判式批评恐怕是一切批评的通病,不单书法批评这样。因此,对于书法批评来说,“体验”可以是一种批评的方法,也可以是批评的一种有效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书法批评是一种体验的结果,是一种试图完成作品的结果。说得更明确些,书法批评是一种建立在独特的真实上、人性的花朵上以及对作品的精神、细节、语言、节奏、风格特性的体验和捕捉上的批评。但它的终点并非只是为了科学地认知作品的艺术形式,而是为了说出对艺术哲学的理解,切中与生命现实息息相关的精神要害。近年来,制度化的学术话语被过度尊崇,使得书法批评中生机勃勃的个人趣味和生命感悟遭到蔑视,职业的批评最终成了没有热情的说教或知识演绎,或者是没有判断带来的审美迟疑,或者是过度判断带来的精神暴力。这些都不是理想的批评状态。 当代书坛上极多数的“书法家”还停留在对技法的追求上,对技与道的关系、当代书法的审美以及怎样用书法表达自己情感和观念都一无所知。这也给当代书法批评的写作带来莫大的困惑。可以说,这一批“书法家”没办法培育出一流的书法批评家。但是当代书法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富有思想、具有卓越创作实力的书法家,他们给当代书法批评走上正轨带来了可能。 书法批评有着宽泛的写作空间,不一定只是寻找优点与缺点两种立场。若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简单的判决式的表述。这也让我们很容易联想起现代文艺评论家李健吾的批评风格。李健吾认为,批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而最好的批评是既不溢美也不苛责,“不诽谤,不攻讦,不应征”(李健吾《咀华二集·跋》),维护批评尊严,不以贬低作者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作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而批评者更应是谦逊的,要有与作者对话的态度。我想,一个真正的艺术批评家始终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感知体会,用温柔敦厚的语言来表达。即便是批评的意见,也无丝毫疾言厉色,而是真诚地抒发、委婉地表达,宽则以厚地给出公允的评论。为此,我喜欢一种润泽人心的智慧和力量。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自己真理在握,而是为了发现问题,帮助人逃离困境。批评家说出不同的书法意见时,要不失真诚之心;批判力度再大,也不可激怒任何人,要以自己的智慧和温润揭示与探索书法新的可能性。高远的理想、不满的精神是书法魂,而不满的精神之上居住着一个我们永远无法对之完整认知的绝对存在。这个存在,在我看来,既有智慧的品质,又有顽童的情怀。唯其如此,这个绝对存在和庶民之间才有来往的精神通道。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