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研究 | 谈当今篆刻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下)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篆刻研究 | 谈当今篆刻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下)

中国书画报 二、“印从书出”理论的建立和实践 自宋元书法家把篆刻艺术推上自书自刻、以书入印、形式多变的历史舞台后,诸多艺术家在此基础上经数百年追求创造,使篆刻艺术演进到百花竞放、流派纷呈、才艺卓绝、名家辈出的阶段。尤其清代中期“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理论的建立,使文人士大夫在书印结合的追求方面成就斐然。文彭、何震倡导篆刻应首重篆书,并身体力行,心摹手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篆刻真谛,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循着清代及近代篆刻家的艺术创作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丁敬、黄易、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无一例外都是在深厚的书法功力基础上攀上篆刻艺术高峰的。 邓石如精于篆、隶。其以羊毫笔以隶书笔法写小篆,奠定了他在清代流派篆刻领域里的显赫地位。邓石如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均为书法、篆刻高手。他自幼受家学熏陶,“摹其父篆刻及隶书甚工”,又曾云游四方求学。38岁时,他到江宁梅石居家,临其所藏《石鼓文》《峄山碑》《汉开母石阙》等数十种,各临摹百本。他曾手写《说文解字》20本,更搜求钟鼎、秦汉瓦当、碑额,临摹不辍。其刻苦精神非常人所能及。其正是在篆隶书法深厚功力之下,才逐渐形成自己神韵流动、刚健婀娜、极富笔墨情趣的独特印风。(图一为邓石如篆书作品局部)其40岁所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名作(见图二)是将汉篆笔法与李阳冰篆法相结合的典型。邓石如在毕生的艺术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审美取向,把书法与篆刻有机地融为一体,匠心独运,终成一代宗师,也熏陶培育了包世臣、巴慰祖、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一大批大师级篆刻艺术家。 赵之谦为晚清篆刻大家,工于金石考据,擅诗书画印,在篆刻上融浙、皖两宗,熔铸北碑南帖,参以篆、隶、真、草笔意。他深入研讨秦汉玺印、宋圆朱文,深得邓石如小篆和碑额入印三昧。他力主“印外求印”的思想,将钱币、诏版、汉砖、封泥等风格兼收并蓄,化入印中,使作品闪现出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光晕。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对款识大胆鼎新,以北魏造像书法刻制阳文边款(图三为赵之谦所刻“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及边款)。 吴让之是邓石如高足,也是邓石如艺术的忠实继承者,学邓三十余年。魏锡曾《吴让之印谱跋》称其“篆分、刻印,私淑完白,笃守师说,有两汉经生风”。他一生以临“邓篆”为根基,深得邓氏笔法要旨,是“皖派”书家中弘扬和普及邓石如篆书成就最卓著者。吴让之篆刻之所以充满书卷气质和金石意味,与他精于书法,力行邓的“印从书出”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人赞其“让之刻印,使刀如笔,转折处、接续处善用锋颖,靡见其功”(高时显《吴让之印存》跋),其款识很有拙朴奇宕的韵致。 吴昌硕自幼爱好篆刻,在私塾就学时即“嗜刻印,磨石奏刀,反复不已。其父多加指引,遂得门径,益乐此不疲”。其29岁出外漫游,多方求学,广开眼界。他喜好汉砖瓦当,旦夕摩挲摹写,得益颇深。这也是其篆刻取向的一个方面。书法篆刻上的深湛造诣与他数十年临习《石鼓文》不辍,直至炉火纯青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境界。”正因为他的《石鼓文》书法(图四为吴昌硕为海山集石鼓字联)圆熟精到、刚柔并济,与印章有机结合,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西泠印社中人”(见图五)极富笔意墨趣。他也是“印外求印”“以书入印”的力倡者,由周秦钟鼎、两汉碑刻、砖文诏版等入手,独辟蹊径,更使其篆刻充满强烈的生命力。由于书法上的得心应手,所以在字法上他能将汉印、古玺、大小篆、缪篆互相参合;加之学识不断积累,使其篆刻形成浑厚、灵动、豪放、奇巧交相辉映的风格,终成启迪后代的艺术大家。 黄士陵以笔力犀利的大篆书法见长。他认为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是“卓见定论,千古不可磨灭”的至理。他的篆刻着力追求“书情笔意,天趣流动”“化笔墨为云烟”。他对隶法瘦劲的《朱博残石》钟爱之至,潜心研习,融会入印,形成凝练简洁、峻峭沉劲的印风。其成功不仅得力于对碑帖书法的悟性,而且也与较赵之谦“印外求印”涉足更广有关。凡所见金石碑版书体能入印者,他均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他刻意创新,自辟门径,成就蜚声印坛,直可与吴昌硕齐名。 齐白石系近代集诗书画印之大成者。他自幼聪颖好学,自称:“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其因家贫只读了两年私塾,一直自学书画;直到拜王闿运等为师,才步入正规的诗书画印的学习。他40岁开始游学,五出五归,拜师访友,勤奋学习。其刻印初学赵之谦,浸淫颇深。他在长期学习晚清诸大家如金冬心、吴昌硕时,深知书法是篆刻的必备条件,缺乏篆书书法风格就形不成自己的印风,所以他把目光定位在鲜为人问津、恣肆高古、朴拙险绝的汉《祀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和汉《开通褒斜道刻石》等碑刻书法上,借秦权诏版等秦篆入印,以痛快淋漓的冲刀,创造出气势纵横、刚健力厚的风格,开拓出独树一帜的新境界。(图六为齐白石的篆书作品,图七为齐白石篆刻作品“夺得天工”)齐白石的篆书在用笔上胆敢独造,扫除凡格,单纯简洁;在结体上纵横方正,奇崛质朴。加之其大写意的绘画,书画融入印章,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写意”印风。李松在《齐白石的书法》中论及“研究齐白石书法的衍变,须与他的篆刻作一体观”的观点,提示我们:齐白石印风与书风之间存在着同步衍变和提升,与“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有着内在联系。 三、“以书入印”是学习篆刻和提高篆刻水平的必修课 以上仅列举了晚清及近代几位“以书入印”,有代表意义的篆刻大家,旨在使我们领悟到书法对篆刻所起的重要作用,领会“以书入印”的要旨。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一个课题:今天我们究竟如何理解古人“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理论的精义,以此指导我们在篆刻这方寸之田中探索、耕耘,结出硕果。 要解决古人穷毕生精力上下求索的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这一概念:“中国艺术最基本的缘起是书法,对于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因缘。”(傅抱石语)很显然,汉字自登上华夏文明的舞台,便与篆刻联袂结缘。目前,有许多篆刻爱好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有的不从书法入手,缺乏基本功训练,急于求成,盲目把石奏刀,结果成功者甚少;有的不习古文字知识,印文东拼西凑,南辕北辙,闹出笑话;有的入门稍有成绩者,故步自封,不求深造,一味跟风,导致作品粗率狂怪;有的对文学、历史、考古、绘画等印外知识疏于学习,胸无积累,作品仅在低俗中徘徊。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前辈谆谆教诲者甚多,大意可归结为“习书临印,持之以恒,耐得寂寞,精益求精”16字。有人说:“印人须习十年字,临十年印,读十年书,方可有所成。”此言虽语出惊人,但仍不失为经验之谈,不无可鉴之处。 经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书法特别是篆书的研习、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篆书语言及表现形式,不仅是达到“印从书出”的最终途径,也是学习篆刻和提高篆刻水平的必由之路。 至于如何从“印从书出”领悟到前辈们的良苦用心,以书入印,书为印用,从而走出一条新路来,笔者学习思考后,以为有以下途径,提出供印友和篆刻爱好者共商: (一)中国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其字势和笔墨情趣是几千年审美积淀的产物;篆刻艺术不仅具备了这些特点,而且较书法更为凝练,更能体现综合艺术美。我国高等院校凡设立书法篆刻课程的,均要求学习文史、书法史、篆刻史,进行书法临习、篆刻临习、书法创作、篆刻创作。可以看出,书法与篆刻是密切相随的。所以初学者务必重视对书法的学习,静下心来,戒除浮躁,把习字临帖作为日常一门必修课,打好“以书入印”的坚实基础,这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二)篆刻艺术是书法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作品格调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书法的功力与修养。书法家不一定要成为篆刻家,但篆刻家则必须是书法家。所以,有一定书法篆刻基础者应从碑帖等多种传统文字材料中寻觅求变创新的途径,大胆尝试“以书入印”,提炼升华,向个性化方向努力。 (三)从字法上求变,始终是体现篆刻天然情趣的重要手段。朱简在《印品》里提出:“印字古无定体,文随代迁,字唯便用。”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审美的提升,篆刻艺术亦别开生面。从“字为便用”的方式出发,将“无定体”的字,用篆刻艺术手段赋予新的艺术语言,开拓新境界,确为“以书入印”不可或缺的途径。正如周公瑾《印说》中总结的那样:“法由我出,不由法出,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四)印外求印是每个篆刻家必备的艺术素质,亦是发挥艺术个性、古为今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印外求印要从“金石”二字上下功夫,汲取其文字神韵,耳濡目染,心摹手追。只有以新的篆书入印,才能有新的突破。赵熊先生认为:“篆刻虽然以篆书入印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书体形式入印。历代篆刻中如楷书印、行书印、隶书印、草书印等屡有所见。以篆书之外的书体入印,有一个将其文字‘印化’的问题。所谓‘印化’,就是要让这些文字形态适合于印章形式,适合于篆刻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仅仅将某种书体的若干字罗列于印面,再加上一个方框,也就失去了篆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篆刻十讲》)林乾良先生亦认为:“并非只有篆文可入印,凡是至今曾经有过的文字均可入印。如:诏版、盟书、楚帛文、汉简、魏碑、章草等……”(《方寸万千——中国篆刻艺术欣赏》)当然,这只是一种开阔思路的启发。要将这些印外艺术元素融入印中,须有一个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高问题。凭借独到的艺术眼光,把天然美与篆刻美融为一体,才能把印外的东西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五)当代篆书的不断出新和地下出土金石资料的增多,依然是激发和提高当代篆刻艺术水平的动力。有经验的书法篆刻家,随时都在密切注视考古新发现,一旦有书法、印章、绘画等文物出土,立即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判定这些远古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艺术信息的取用价值,快速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作品里。此类情况今天屡见不鲜。有以楚简体创书法新体,有以封泥风格入印,有以古隶、汉砖文入印,俱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印作。 最后,我们不妨为“以书入印”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八个字:出神入化,点石成金。意思是提炼出书法的神韵,进行印化的巧妙组合,把书法美过渡、移植到印章里,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来源:《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篆刻研究 | 谈当今篆刻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