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归来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赤水归来

中国书画报 2016年的上半年我基本都在写生中度过,先是跟中国水墨画院去了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后又与唐允明先生去了甘南的扎尕那,再后来又随成都画院“重走长征路”活动去了黔东南以及赤水两岸,每次回来都带回近20张写生作品。出去时总是信心满满,归来时得意洋洋,过段时间却又觉得差强人意,遂将其束之高阁。再加上微信上朋友们疯了似地发表自己的写生新作,有相对完整靠谱的,有半生不熟的,有根本就上不了台面的。我常常想:写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先生戏称是“为了发微信”。我当然不同意。我有许多内容可以发,为什么一定是写生作品? 曾经与许多资深画家讨论过写生的意义以及何种方式最好,写生是技术训练还是收集素材甚至是完成作品?是像古人那样目识心记,重在体验感受还是拍照、速写、水墨写生、钢笔淡彩?结果说什么的都有:有写生无用论者,有唯写生激发创作灵感论者,有主张钢笔速写是最佳方式的,有主张水墨写生是必修课的,林林总总。关于写生的意义古今都有人讨论过,最著名的不过石涛的“收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李可染、石鲁等大家也多有论述。我认为画家在学习、成长、成熟各个不同阶段,写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画家创作的方式也各异,而我始终还是最喜欢水墨写生。 水墨写生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直接把对对象的感受用水墨的方式现场记录下来,很鲜活、很直观。因为有对象的提示,迫使作者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改变习惯套路性的画法。面对时刻变换着的场景、地域、气候、时间,作者不可能仍然用画室里按部就班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况且自然景观的新鲜感往往使人产生迫不及待的表现欲,哪里还有磨蹭犹豫的空间?这就容易打破原有的程式,获得新的表现手段。尽管可能一时还不成熟完善,但很可能获得一个好苗头。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写生的文章叫“享受写生”,就是谈的这种感觉:“坐下来安安静静地深入刻画对象的某一些独到之处,抛开自己的习惯方式,解放感观,仔细观察认识一些平时在画室里不易注意的东西,思考一些长期想不明白的道理,真正用心、用眼去体会自然赠予我们的现成的美感,我们会收获许多生动而质朴的笔触、真实而鲜活的造型、新颖而完美的画面,甚至我们会收获完全不同于前的美感,使自己的画风骤然改观。石涛、黄宾虹、李可染不都是在艺术的成熟期,即中年的写生活动中悟道,而使自己的艺术更上一层楼么?” 其次,现场水墨写生能够比较深入地观察研究对象,作者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用已掌握的水墨方式表达对象,这比用铅笔、钢笔的方式丰富很多,变化很大,对于充分认识和调动水墨功能的效果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再其次,对成熟画家来讲,走一个地方能现场完成一幅写生作品多半就是一幅成品,而这幅成品是他在画室里不可能想起来完成的东西,这对激发他的潜能和创造性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写生生活本身也非常容易激发灵感,不同的场景和角度,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同行者,都有可能触发我们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我的感觉是每到一个好的写生场景,思维就特别活跃,精力也特别集中,脑子特别好用,好像平时束缚自己的许多清规戒律忽然消失殆尽,表现手法也极容易变换,整个过程都显得既紧张兴奋又轻松愉快。如果有水平相当或更优秀的同行者更是互相切磋,思考与技艺碰撞,获益无穷。 这半年我基本上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的,尤其是在赤水的最后一周,大同与丙安古镇的街景让我很冲动。纵观眼前的一堆写生作品,虽然问题多多,但我感觉最有效果,因为也许在那里画的十几幅写生作品正是“填饱肚子”的最后那块“大饼”。(附图为姚思敏的赤水写生作品)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来源:《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赤水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