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领导讲话,也没有嘉宾发言,更没有剪彩仪式,五六十位观众和四位青年书家以及主持人围坐成一圈探讨书法与文学的相关问题。9月8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举行的“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开幕。没有套路,只有真诚,展览的“开场白”别开生面。
展览的主题是以书法的形式表达传统经典文学,所以沙龙定名为“书法与文学——中国当代青年书家四人谈”。四位青年书家分别是崔勇波、周剑初、刘建丰和白锐,他们都是中国书协会员,并各自携作品参加了展览。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和观众面对面交流,四位书家起初略显紧张,不过随着话题的逐渐展开,他们都放松下来侃侃而谈。书法和文学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周剑初认为,现在的书法和文学都面临着危机,以前只重视翰墨传承,而现在加入了文学传承,两者在形式上还是有契合的地方,所以举办这个展览是很有必要的。白锐则以她女性独有的视角谈道,从古代到当代,书法与文学都是相通的,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如何重新定位这两者的关系是需要思考的。她认为不管书法还是文学,它们的创作体现的都是当下的思想感情,只有用真情实感激发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此外,就书法在表达文学作品时的形式、书法的本质是否改变等问题,四位书家结合自己的创作感受,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引来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依据文学形式的不同,展览以先秦文学、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小说清代楹联五部分分别呈现,共百余件作品。这些作品经由展览学术专家组的民主推荐并经过无记名投票选出的50余位青年书家创作完成,行草楷隶篆五体皆备。风格或狂放豪迈或清秀婉约,每件作品的笔墨线条和章法都注入了书家真诚灵动的思维,再辅之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一件件赏读下来,书法与文学所表现出的传统文化之美让人如沐春风。沙龙结束后,四位书家还分别引导观众鉴赏了各自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美术馆当了七八年志愿者的庄则平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退休前是历史老师,她从沙龙开始到听书家讲解作品一直拿着笔认真地记着。面对记者,她毫不吝惜地赞美这场展览,说给她带来了美的享受。来自香柏书院的周亚钢也是一位专业书家,他拿着手机把自己喜欢的行草作品一一拍了下来,说要带回去好好临摹。“如果沙龙的学术氛围再轻松一些,互动再加强一些就更好了。”他对记者说。
中国美术馆自2012年起以“翰墨传承”为题策划当代书法系列展览,每次更新一个主题,力求使此展成为书法界展示创作成果、研究学术现状、交流创作经验的平台,也达到了普及公共教育的目的。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8日。(附图为此展展品)
巩海涛草书《蔡伸词》
程度隶书《陶弘景诗》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