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萃华 | 气韵高逸展情谊——王概的《送别图》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藏品萃华 | 气韵高逸展情谊——王概的《送别图》

中国书画报

王概(1645-1710),初名丐,字东郭,后改名概,字安节,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寓居金陵(今南京)。画史评价王概:“工山水,学龚半千笔法。”王概善画大幅山水及松石,兼画人物、花卉、翎毛,用笔疏密、浓淡相间,皴点粗放,笔力遒劲。

中国书画报

王概的《送别图》(上图为作品局部)为纸本设色,纵30.4厘米、横129.3厘米。此作描绘友人赴京会试,画家前往送行,二人相互作揖行礼的情景。画面中,左侧的人物长须飘飘,长衫曳地,面色安详,展现出不卑不亢的文人逸气。右侧的友人展喜悦之色,正躬身道别。头戴斗笠的挑夫和梳着发髻的小书童在一旁为即将启程的远行整理行装。画家对人物面部刻画精妙,以细腻严谨的笔墨将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情展现得鲜活生动。画家以简洁质朴的线条描绘人物衣着。无论是文士的宽大长衫,还是挑夫的利落短衣,都在寥寥几笔间展现出服饰的特有质感。在动作方面,画面中的四个人物各有不同,同时又符合各自的身份定位。左侧的文士腰板挺直,手臂微微下垂,显出不舍之态。右侧的文士手臂高抬,躬身行礼,显出谦和之意。小书童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拿着长剑,正认真地收拾行装。挑夫躬身回望,手持扁担,展现出要将扁担挑于肩头的动态之势。画家十分注重把握作品细节。画面中,无论是油纸伞、包袱还是书箱、葫芦,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进一步烘托出友人即将远行的氛围。整个画面简洁大方,但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画家将文人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展现出文士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此作线条干净老练,下笔果断不犹豫、朴实不乖张。画家以浅墨、淡彩着色,使画面彰显出清新淡雅之气。王概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把握,体现出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展现出其敏锐的洞悉能力和精湛的绘画功力。

此作题识:“送别图。”钤“王概”白文方印,“安节”朱文方印。另有跋文:“辛酉长夏避客江村,闻初老道长兄先生治装北上,率成二诗以当歌骊,并请教正。固陋自甘沦草泽,才华久合去春明。葛衣着絮暑何畏?铜盏卖冰声正清。长揖公卿恣博辩,仰观宫阙壮文情。期将景物增闻见,尔任燕京我旧京(时欲仿刘同人以志旧京景物)。真是鹏程不可测,高飞六月与天摩。为看爽气西山在,更识凉风璧水多。人自曹刘(谓子清年翁也)徵雅调,地当燕赵笑悲歌。郭隗争以千金市,自有声华慰薜萝。绣水弟王概顿首草。”“辛酉”为康熙二十年(1681)。从跋文的诗句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王概与友人惺惺相惜、文人相重的情谊,还可以读出王概倾心艺事、不循仕途的逸志与心气。王概借画传情,以诗抒怀,于画、于诗都流露出文人桀骜不驯之骨气和清新爽朗之格调。陈师曾曾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幅《送别图》即是一场文人志趣的互语,无处不传递着文人的秉性与高情。

王概35岁时,应沈因伯之请,以明代画家李流芳的43页课徒画稿为基础,历时三年增辑、编次出中国画技法图谱著作——《芥子园画传》。此书问世后,一时求者甚众,一版再版。不久,沈因伯又请诸升编画竹兰谱,王质编画草虫花鸟谱,历经十余年,由王概与兄王蓍、弟王臬反复斟酌增改,后经木刻套版精印,遂成《芥子园画传》二集、三集。《芥子园画传》中的各种画科俱有画法、歌诀、起手式,由浅入深,有裨初学,故近世学画者多以其入门。

王概笃行嗜古,一生事画。他不奉权贵,故作品没有丝毫的市井之气。对于山水景致的描绘,他往往雄快起势,苍健立格,不落俗套。他曾在《芥子园画传》中写道:“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学者其慎旃哉!”他用作品来印证自己的绘画主张,在展现出高逸的书卷之气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来源:《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藏品萃华 | 气韵高逸展情谊——王概的《送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