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语言讲述脱贫攻坚巨大成就:记美丽的事业——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美术作品展

美术云平台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用艺术语言讲述脱贫攻坚巨大成就:记美丽的事业——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中国美术报》 第205期 专题

9月30日至10月18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美丽的事业·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60余位艺术家创作的100余件扶贫主题美术作品,是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采风写生创作项目成果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艺术家对扶贫脱贫事业的深刻认识,展现了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主动担当。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展览现场

勇担时代使命记录伟大成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国国家画院党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自2019年9月,启动了“扶贫颂”采风写生创作项目,组织全院60余位艺术家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27个贫困县区、文化和旅游部四个精准扶贫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为线路开展采风写生,旨在让艺术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养分,用艺术语言讲好扶贫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和伟大事迹,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切实将文化扶贫、艺术扶贫融入到全社会的脱贫攻坚事业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2019年8月30日,中国国家画院召开“扶贫颂”采风写生创作项目动员会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2020年7月15日开展的“春华秋实——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采风写生作品展”,展示了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采风写生创作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表示,作为国家级美术创研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始终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作为画院画家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实施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利民工程,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全院艺术家参与扶贫主题采风写生活动,反映时代变迁,记录脱贫攻坚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不仅充分发挥了中国国家画院作为时代美术创作主力军的作用,同时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养分。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认为,本次活动是中国国家画院以艺术扶贫的角度进行创作所得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扶贫之地进行考察、写生和创作,这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更是情感投入和升华的过程,在扶贫过程中,通过画笔来讴歌党和新时代扶贫的伟大成就,见证和塑造扶贫英雄,创作表达山乡巨变的壮丽画面。每位艺术家都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来表达其经过扶贫道路所获得的情感上、认知上、审美上的真切感受。作为国家专业创研单位的艺术家,能够与时代同步,表达新时代、歌颂新时代,是我们的职责,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的具体体现。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社会、用明德引领风尚”是中国国家画院的办院宗旨,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表示,策划创作研究项目,带领艺术家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是中国国家画院工作的题中之义。历时一年的组织实施,60余名艺术家深入扶贫县区,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通过亲身感受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善和人民生活的变化,深刻体会党和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这次展览呈现出的100多件作品,正是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果的集中体现。

绘说脱贫攻坚成就美丽事业

“扶贫颂”采风写生创作项目是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一次以反映扶贫成就为目标的现实主义题材主题性创作,自2019年8月起,画家们以小组形式,分为20余条采风写生线路,深入到贫困地区进行采风写生,足迹横跨福建、江西、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湖南、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收集了大量一手素材。在历时四个多月的采风写生过程中,画家们通过在贫困地区进行体验,对扶贫事迹进行学习,对当地的故事、人物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深入挖掘,联系当地群众干部,收集创作资料,积累写生画稿及文稿,为后期作品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创作成果最终得以在“美丽的事业——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美术作品展”中完美呈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何加林认为,“扶贫颂”项目以学术为导向,针对扶贫工作集体进行写生创作,并以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十分具有先导性的。这一过程中,每位艺术家都深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通过跟当地政府的对接去学习、写生,并和当地人民群众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进而创作了大量速写、草稿,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经过重重审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体系,呈现出一个极具正能量的展览,让很多人通过作品了解了贫困地区的新面貌,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风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步入展览现场,一幅幅鲜活而崭新的时代图卷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昆仑山下新一代的兵团人屯垦戍边的热烈场面、太行山深处年轻的山村书记阳光乐观的面孔、大湾村现代化的村容村貌、甘南藏族极具特色的藏民生活场景……这些画卷真实再现了贫困地区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朴实的高尚品格和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贫困地区建设所取得的新面貌、新气象。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李晓柱表示,数千年来,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都未能实现完全脱贫,今天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火热的生活场面是值得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带着热烈的情感去创作和表现的。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聚集了国内一流的人物画家,大家对脱贫攻坚这个主题都很感兴趣,也感到参与其中是画院艺术家的一份时代责任。据李晓柱介绍,此次人物画所最终创作了34件作品,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个人创作的面貌都各不相同,大家从各自的视角用个人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

不仅如此,通过此次项目也让所有参与的艺术家都深刻体会到党的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极大地激发了创作热情。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杨越为了此次创作来到了晋西北黄土高原的静乐县。他告诉记者,“时值当地黍麦成熟,登高望远,漫山遍野五彩的麦浪,一片丰收景象,完全改变了我们对黄土高原的固有印象。我的作品以此为背景素材,提取自然中的多种绘画创作元素,以抽象的表现形式,加以色块、点线的组合,使画面充满色彩的流动感。表现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寓意着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人们带来新的发展景象,变昔日荒山为希望的田野!正如当地百姓说的:贫穷落后逐渐离我们远去,美好生活向我们招手”。杨越表示,此次创作活动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大自然,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来自人民、来自生活中。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赵培智认为,此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组织画家深入生活、深入到各个贫困县、深入到人民当中,去深入了解在扶贫工作中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各个贫困县的人民在扶贫前后生活环境与经济状况巨大的对比和反差,使我们能够很直观地了解到扶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一名画家,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的画笔去记录、去描绘、去表现在扶贫攻坚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鲜活的、感人的事迹和人物,以及在扶贫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文艺工作者,同样要认识到文艺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文艺在脱贫攻坚中“扶志”和“扶智”的重要作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表示,扶贫工作在中国历史上是旷古未有的、最广大、最基础的民主体现,这次展览使我们对党的文艺发展政策“为谁服务”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的创作就是为最广大、最基层的民众服务,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的美,感受到艺术作品中所传递的精神美、理想美。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认为,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国国家画院以“扶贫颂”活动和“美丽的事业”展览来记录时代壮举具有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参与文化扶贫,为国家的文化扶贫工程增添了精神动力,也为文化扶贫的工作融入了艺术的色彩。作为理论工作者,他对此表示敬意和支持。

凝聚集体力量展现时代新貌

值得一提的是,“扶贫颂”采风写生创作项目是中国国家画院首次集中全院艺术家集体开展的主题性创作活动,是对中国国家画院主题性创作能力的一次检验。“美丽的事业——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美术作品展”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等多种类型,展现了中国国家画院高品质的创作面貌。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负责人王艺以雕塑作品《吉祥的牦牛》来表现他对祖国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和祝福,该作品将牦牛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提炼,不使用高原地区常见的黑牦牛形象,而以纯白的色彩升华出牦牛坚韧、纯粹的精神特质。同时,将藏族舞蹈艺术中使用的脸谱图案和色彩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为牦牛形象增加了丰富的可读性和可供延展的图像意义。在形式表现上,以一个调皮的歪脑袋牦牛形象打破排列整齐的牦牛队列,意在强调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审美思考。在此次的“扶贫颂”活动中,王艺来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谈及此件作品,他解释道,牦牛作为高原地区的典型动物形象,是高原地区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高原牦牛产业让当地的脱贫攻坚跑出了“加速度”。

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在此次活动中分别深入了南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的阿亚格曼干村及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阿格乡康村,在随后的艺术创作中,他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次创作是真正有细节、有情感、有内涵的。他告诉记者,“此前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认为艺术创作,尤其是中国画创作,强调的大多是自我主体的感受,但当我们真正下到农村,待上一段时间后,马上就会被活生生的人和事所触动,并真正意识到自己个人的感情是要完全符合时代精神的”。其实,花鸟画在过去经常被误解为是主题性创作中的“弱项”,但在这次扶贫攻坚艺术创作中,乔宜男充分认识到,只有从时代审美、时代精神层面才更能把握花鸟画的精神内核,花鸟画抓的不是脱贫攻坚中的某一个人和某一件事,而是时代的情感、时代的大爱,有了爱,才能有真正优秀的艺术创作。

在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看来,主题性创作作为有规定性命题的创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创作中,艺术家很容易丢失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在此次展览中,每个所的艺术家都发挥了他们应有的水平。大家在充分展现自己的风格的同时做到了紧扣主题,并对自身的主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挖掘。我国扶贫脱贫的攻坚战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很自然把它作为一个创作的主题,从这个主题中尽情地去发挥我们的艺术创造是理所当然的。方向坦言,“历史事件就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如果离开了,那么就等于说是无源之水,只有以这个时代的事件作为依托,艺术品才更具有生命力。”

正如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所说,艺术家们深入扶贫一线,以画笔表现这个伟大时代的脱贫攻坚成果,展览的成功举办,体现出了国家画院的使命责任,以及艺术家们的担当作为。同时,这也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更高要求的一种回应。作为国家级艺术机构,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在不断探索、攀登高峰的同时,也要关注当下,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伟大时代的变革与进步,我想这次“美丽的事业”展览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本报记者黄家馨、李振伟、贺玮、赵墨参与本文采访)

采 风 掠 影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河北省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新疆喀什和阿克苏地区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河南省兰考县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

编辑| 刘 晶

制作|千 惠

校对 | 千 惠

中国美术报云课堂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美术云平台-用艺术语言讲述脱贫攻坚巨大成就:记美丽的事业——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