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04期 美术新闻
【编者按】艺术总因时代而产生新的主题、新的形式,数字艺术是近年来在全球艺术界普遍活跃、迅速发展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的数字艺术在全球数字艺术发展格局中显出了蓬勃的生机。这种艺术形式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是科技和艺术相融合的最新表现形式。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让很多事情被迫停滞,阻碍了很多人的步伐,但终究不能阻碍人类心向科学、追求进步、开拓未来的意志和决心。在本年度展览的“高潮期”,本期“看展览”带您在艺术中探寻未来的样子。
2020 亚洲数字艺术展
9 月 26 日至 11 月 22 日
北京·北京时代美术馆
王志鸥 PROTOTYPE-1
展览以“亚洲话语”为语境,用生动鲜活的数字科技手段深刻诠释了亚洲文明和中国文化内涵。此次展览以“世界处理器”为主题,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3位艺术家及艺术团队,共32件数字艺术作品,涉及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生态艺术、沉浸式空间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更有十余位艺术家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制”的全新作品首次亮相。
数字文明的发展正在消除许多人类从前难以逾越的界限。“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利用前沿、先锋的数字艺术形式,“打破时间的单向性”,由《山海经》出发,引导观者参与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在虚拟和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探索、想象充满神秘和未知的数字世界,用在疫情之下的艺术探索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展览分为“那里有龙·山海经宇宙和文明视野”“数字生物·算法文明”“技术灵知主义”和“进化的迷宫:异形和生物想象”四大板块。
与此同时,展览还打造了以“展览即游戏”为理念的文化科技融合平台,与海淀区科技企业合作,并引入由中央戏剧学院创作的沉浸式戏剧《经山海》、由艺术家王志鸥创编的舞蹈《世界与镜像》和由澜景科技艺术中心出品的舞蹈《“未”填海》等,使展览集合了有趣的游戏交互方式和神秘的沉浸式观演体验。此外,中国艺术家邱志杰的《技术史地图》、王之纲的《骷髅幻戏图》、王志鸥的《PROTOTYPE-1》、祁震的《漂浮》、陈抱阳的《VR·眼动山海经·旅行指南》等作品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解读和演绎。还有国外艺术家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的《太阳工厂》、英格·甘特(Ingo Günther)的《世界处理器》、铁木尔·斯琴(Timur Si-Qin)的虚拟现实影像作品《新协定VR1.2 版》等呈现出不同的数字艺术面貌。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9月26日至2021年1月17日
北京·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王郁洋 位置
米格尔·舍瓦利耶 超自然2020
1985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非物质”,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本次“非物质/再物质”展览既是对此前“非物质”展览的致敬,亦旨在通过探索计算机艺术的广阔前景与哲学根基展现计算机艺术不仅是新的媒介,更是一种全新的美学表达形式,从而在计算机艺术媒介的历史上谱写新的篇章。
展览汇集了30余位艺术家的70多件作品——从计算机艺术先驱薇拉·莫尔纳、曼弗雷德·莫尔,到当下活跃的数字艺术实践者池田亮司、夸尤拉,以及徐文恺、陆扬等年轻中国艺术家。展览以“计算机艺术先驱:新‘调色盘’的发明”“生成艺术:无限的语言”“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当艺术家创造‘创造’本身”“后数字时代的幻觉与幻灭”四个章节全景展现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每个章节涵盖特定历史时期计算机艺术的表现形式。展览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进行了探讨。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并不是对广义数字艺术的简单呈现,而是深入聚焦于积极采用计算机算法与生成逻辑进行创作的艺术实践。
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9月26日至12月31日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
胡安·盖瑞扎博 永恒之门
展览展出了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29位艺术家共计33组55件雕塑作品,并以“空间重塑”为主题,将展览空间延伸至吴江路步行街广场、恒隆广场、丰盛里等热闹的商业区,让公共艺术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另外,在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设立的展区,着眼于推动“美育”的深入渗透,让幼小的心灵浸润在艺术的土壤中。
当今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更是英国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获得过四次特纳奖提名的艺术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此次以作品《四向》参展。作品在状如地球和山脉的意象上形成对世界的观感,有着深刻的意义。曾参加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和两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喀麦隆艺术家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以个体表达探索世界和人类命运,其作品也因此获得了超越地域的博大格局。《会说话的树》以生活中日用的塑料容器,构建状如生命之树的艺术品,隐喻文化的变迁和新审美的出现,强调形式的突变和多样,而内在的生命力持久永恒。佩德罗·雷耶斯(Pedro Reyes)的作品《团结》反映出建筑学对艺术家的影响。在探索“人与人”“人与空间”时,艺术观念重塑了空间。30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媒体与行为的探索之中,他的作品使人对生活、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有了新的启悟。此次参展作品《月亮湾》以排油烟管为形进行创作,暗喻净化空气的无机工业材料转化为有机生命体,融于大自然。胡安·盖瑞扎博(Juan Garaizabal)的作品《永恒之门》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现实与彼岸、未来与当下之间的张力,探究人类共同的命运。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
9月25日起
北京·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时间空间、生命身体、日常生活、物质、表演、情感六个板块,以常设展的方式贯穿美术馆全部展厅及公共空间。展览共展出91位中国艺术家的95组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
“绵延(Duration)”这一概念来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它意味着没有中断和永恒的持续。由此,“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试图以理论和历史的视角来展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现实境况、其成就成果、不足与缺憾,它的不断绵延变动。策展人们强调,展览不是美术史书写、不是总结和盖棺定论、不是历史标本的堆砌组合,而仅仅立足于当下的鲜活呈现和面向未来的展望。
该展虽然是一个常设展,但并不是一次固定而静止的展览。未来,策展人们将把更多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项目不断生长到大展中去。■
热 展 推 荐
● 漾兮九阕——张漾兮艺术研究展
9月28日至10月28日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精选捐赠作品,包括原版、手稿、版画、水彩、水墨等200余件,结合大量文献,包括照片、档案、笔记、访谈视频等,以九个板块如诗如歌般深入梳理、叙述张漾兮先生的艺术生涯与美术教育成就。一号展厅以“暗夜”“光明”“远方”“湖山”四个板块呈现。分别以张漾兮的作品展示他在解放前的先锋木刻、新中国成立后扎根于民族风格的艺术语言、前往东欧考察时立足国际视野的创作,以及围绕湖山主题的版画探索。展览前所未有地以版画作品与其相应的木刻原版、草图联合叙述,细致展示张漾兮对于不同媒材的灵活使用、采用丰富手法的具体创作过程与生动的构思层次。二号展厅分为“新生”“欧游”“群贤”“古今”“思念”五个板块。张漾兮创作的木刻原版组成的原版之墙立于展厅中央,这些原版是张漾兮创作之路的见证、双手劳作的记录,是张漾兮与其艺术生涯的纪念碑。该展厅以照片、笔记、手稿、讲义、课程计划等文献,着重突出了张漾兮之于中国美术史、版画史,尤其是中国美术学院历史的卓越地位。
● 艺夺天工——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研究展
9月30日至2021年6月20日
苏州·吴作人艺术馆
展览分为“东方圣鱼——中国金鱼简介”“百年流风——中国近现代中国画金鱼作品创作掇英”“独标新格——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风格形成解析”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简单介绍金鱼的科普知识;第二部分撷取百余年来中国画金鱼题材创作的主要艺术成果背景,便于观众比较与了解吴作人中国画金鱼题材作品的艺术成就。第三部分通过展出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这半个世纪里吴作人创作于不同时期的42件金鱼题材作品,全面呈现了吴作人对金鱼题材国画的创作,从早期探索到后期成熟的整体轨迹与探索脉络。吴作人的“金鱼”,具有鲜明的个人风貌,识别度极高。其中国画金鱼作品,造型精准生动、笔墨精湛凝练、意境平和清远,艺术成就异峰突起、举世瞩目。他既为新时代传统题材中国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也给当下艺术界同道思考传统中国画如何发展求进,提供了更多的启示与可能。
● 水墨天:2020中国水墨年鉴展
9月24日至2021年1月24日
北京·安美术馆
此展由邵大箴、薛永年、范迪安、安远远、罗世平、殷双喜、杭间、冀少峰等组成学术委员会,由中央美术学院赵力教授担任策展人,并汇集了全国范围内的优秀水墨作品,以学术高度、当代思考、国际视野,反映中国水墨艺术创作的发展现状,呈现中国水墨艺术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精神。展览分为承、转、启、合四大板块,共邀请了当代水墨画坛有代表性的 44 位水墨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100余件。
●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线索
9月25日至2021年2月21日
北京·松美术馆
展览依照时间线索铺开,以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作为时间节点,汇集了不同年代的45位/组、94件精选作品,为大家呈现出20世纪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与阶段的作品。本次展览试图重新撕开一道裂缝,透析梳理20世纪以来,传统在现当代艺术的衍生、绵延、转换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变化,以及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态度,传统又是如何渗透进他们的日常创作中。另外,展览有一个对时间的界定,包括对观念艺术家的邀请,希望以此加强观念艺术、装置和雕塑艺术家的聚合,给观者呈现出一个非常丰富的、多元的和这个空间息息相关的展览。
● 非常日常——2020春夏的影像
9月27日至10月28日
广州·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展览致力于以影像方式重塑2020春夏日常生活状态,入选的摄影师既不乏享有国际声誉和重要媒体职业身份者,也有仅凭爱好拍摄的素人。没有重大事件的第一现场、没有英雄主义叙事和史诗视角,也没有不幸被厄运击中的生死离别。不是因为那些不重要,而是因为那些充满张力的场景和大事件,更易得到充分的传播,而日常因其重复、乏味与静默,被熟视无睹,但其中藏着个体之间千差万别的个体经验,“非常日常”之名,便意在双关而准确地指涉这种双重性,也意在重申个体经验对主流叙事的微观互现。
● 共生与变异:主题建筑展
9月19日至2021年9月19日
武汉·合美术馆
展览汇集了来自多个城市及地区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机构的代表之作,包括李威团队设计的佛顶宫、罗中立团队设计的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Gensler团队设计的上海中心大厦等建筑作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地域、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之间不断演进的共生关系。与以往在美术馆内举办的其他建筑展不同,该展览不采用以建筑模型为主的展陈形式,而是让内容作品化,增强观展体验;并且不拘泥于建筑的技术细节,而是着眼于建筑背后整体的思想与观念。
● 公·园
9月26日至12月13日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由于城市公园特殊的角色,以及这个空间中时刻发生着的故事和场景,它成为敏锐的艺术家们观察和思考社会并展开创作实践的重要对象。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就以各自不同的手法和语言,记录和讲述了关于公园的方方面面。另外,展览作品所涉及的公园都位于上海,因此作品中的公园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生动的侧面。它们不仅呈现出上海公园的一些特有的功用和气质,也将触发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社会和历史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 乌托邦:叙事与修辞
9月24日至10月22日
重庆·四川美院美术馆
展览呈现了AES+F两组由大型影像装置和数码拼贴组成的艺术项目:《神圣的寓言》和《颠倒世界》,作品通过回顾性的自我反思,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分别剖析了2010年代初和中期的人类状态。这两件大型影像作品皆曾于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并获得国际诸多奖项。本次展览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系列多媒介、跨文化的艺术形态逐渐延展学院师生以及重庆观众的视觉视野,为艺术与文化的对话提供国际化的场域与更多的可能性。
编辑|刘晶
制作| 千 惠
校对 | 王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