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学江书法的感觉
李月贵
黄学江先生寄来了他的书法作品集——《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我看了一遍,
对他的书法有了新的感觉。
我觉得书法家艺术的成熟应在45岁以后,在此之前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此之后是书
风逐渐定型的阶段,也就是确立自己艺术面目的阶段,所以书法家大多是大器晚成。
黄学江先生的书法风格的确定相对比较早一些,他以前的作品——第四届中青展的
获奖作品,风格和现在的没什么大的区别,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然而是有区别的,这区
别就是字的内涵更加丰富,更耐品味,更有品位。我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他笔下各种书
体风格的统一。
在我看来黄学江先生的各种书体风格的一致性与何绍基的很相似。何绍基的书法无
论隶书、楷书、行书、篆书风格都是朴拙为主,一眼就能认出是何绍基的手笔,他是在
用一种笔法写各种书体,所以除了各种书体的结体不同以外,神采及内在的笔意都是一
样的,极其和谐。黄学江也是这样无论哪种书体都用他的动荡的行草书的笔法来写,所
以我们看他的隶书、楷书、篆书、行草书就能同样感觉到风格的统一。这是不容易的,
需要书家具备十分扎实的传统功夫,笔墨技巧更得过硬,还需要书家有自己的审美观,
不随流俗,不赶“时髦”。
其实,这种独守“自家风格”个的做法有时是很危险的,弄不好就会“结壳”,一
旦“结壳”了就没有再发展的余地,只能常年如一日地写自己的随手字,越写越熟——
也越俗,连先前的一些好的东西也丧失尽了。这样的书家不在少数,像80年代的一些成
名较早的人就是这样,最后越写越差,大不如前。其原因是不临贴。打个比方,书法家
创作的作品好比是一潭水,如果这潭水是活水——有源头的水,那么这潭水就会永远清
澈而新鲜;如果是死水——没有源头的水,或者以前有源头而如今没有了,那么,这潭
水就会越来越浑浊,直至臭腐干涸。临贴就好比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从古代经典汲取
自己所需,创作的作品才会成为有源的活水。像王铎的一日临贴,一日创作,一日有一
日之境界的作法就是这“源头活水”的最好例证。
我从黄学江先生作品集中的作品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是以黄庭坚的草书为取法对象
的这是立足的根本。从他作品的不断进步与丰富来看,他是很勤奋的,想来也如王铎一
样临贴与创作相互结合的吧,不然怎么能守得住自家的风格,并且“日日新”呢。要不
是“花大力气打进去”,下了十足的“笨”功夫的话,是不会有如此的风格的统一,也
许早就结壳了吧。
对黄学江先生书法这点感觉都是通过他的作品集而来,至于他是如何临贴与创作
的,我并不知晓,所以也只能是凭着感觉所感觉的一些我的感觉,更确切一点说,是
“臆测”。